親子育兒|廿四孝父母 對子女管教愈多愈好? 家庭治療師:應該張弛有度

2022-05-23 11:50

Pixar工作室最新動畫《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的背景是加拿大的華人家庭,主角美玲的媽媽經常如影隨形地跟着女兒,管接管送,甚至多次送點心到她的學校,令已經十三歲的美玲不無尷尬。美玲自小遵從媽媽的所有教導,努力做媽媽心目中的乖女,縱然她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還是選擇掩飾和壓抑,這對母女的互動讓筆者想起最近在一場研討會上,一位治療師分享華人(包括香港)家長的育兒風格,頗為有趣。

這位治療師觀察到,不少華人家庭從子女還是嬰兒時,已經開始「管理」他們的作息時間表。


全方位「微管理」

縱然嬰兒從媽媽肚裏到現實世界需要很多適應,包括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例如何時有睡意、何時肚餓或冇胃口,並無規律可言;但有時父母已經迅速而有效率地訓練嬰兒定時睡覺、定時進食,甚至定時大小二便。治療師看到這種「管理」模式慢慢延伸至兒童階段,家長往往為子女決定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筆者想起以下對話,相信家長們並不陌生:

父母:「你凍呀,着多件衫!」

子女:「但我唔覺得凍喎……」

父母:「唔得,一陣病咗就麻煩!」

*** *** ***

父母:「食晒啲飯呀!」

子女:「但係我好飽啦……」

父母:「唔得,一陣又嗌肚餓!」

*** *** ***

父母:「出門口之前,去廁所先啦!」

子女:「但我唔急喎……」

父母:「唔得,一陣喺街搵廁所就麻煩!」

如此的「微管理」之下,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連對自己的身體訊息都失去敏感度,只記得甚麼是「對」/「錯」,「應該」/「不應該」;亦與自己的意願失去連結,只知道要達成父母的期望;對自己有更多要求、更少接納。

有趣的是,參與研討會的其中一位治療師來自法國,她表示在西方國家,情況卻是相反,因為太沒有管束,例如如廁訓練,有些孩子到了五、六歲仍然穿着尿片上學,未能控制自己去大小二便。由此可見,過度寬鬆的教養模式亦有其限制,只要不是控制孩子,適當的紀律訓練也有可取之處。

根據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幼童會經歷「自主與羞慚」的發展任務,即是適時學到最低度照顧自己的能力,如:吃、穿、大小便等。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過於溺愛或過於嚴苛,包辦一切,都會使孩子感到羞怯、失去信心,懷疑自己能力。父母若然能夠張弛有度,相信子女更易「達成任務」!


文︰Kelly媽媽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23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原文標題為〈出門口之前,去廁所先啦!〉。


延伸閱讀:

小手牽大手|戀愛大過天

育兒別心急 免給子女太大壓力

親子關係|孩子為甚麼扭計?

親子關係|林家謙啟發的育兒反思

親子育兒|孩子跌倒了 你會如何應對?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