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人文|衡量歷史動畫教育功能的五個原則

2022-08-02 12:34

動畫必然有助兒童學習嗎?兒童動畫追求趣味,表達手法誇張,如何能與講求真實的歷史教材水乳交融?

大概十六七年前,香港教育界曾就某標榜作為教材的歷史漫畫是否渲染暴力,有一番討論;那時候我不曾想,沒多少年後,以動漫形式製作歷史教材已不再是「可否」,而是「如何」的問題了。

作為歷史教材的動畫應當忠於史實——這原則幾乎無可置疑,但問題是「何謂忠於史實」?第一個難題是:歷史不一定有趣,歷史人物形象也不一定完全正面。但提倡以動畫作為歷史教材的其中一個目的,即期望藉動漫的生動活潑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並藉古人榜樣,薰陶品德情意。

第二個難題是:「百分百忠於史實」或許是個偽命題。那些資訊性的材料,諸如歷史人物生卒年等,如經學界考據已成共識,自可如實交代。但人物語言與心理描寫,卻幾乎無法不作適度轉化和合理推想。於是,作為教材的歷史動畫,如何「接駁」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並「融合」真實與合理想像——尤須細察思量。


我提出以下五個原則:


學習為本 語言淺白

1. 學習目標為本

「歷史動畫教材」之於非教育類動畫最大分別,是它從一開始,即應該想好動畫須達致的教育功能。歷史動畫中的主要情節、人物形象、語言行為,均應以所擬訂的學習目標為中心。任何干擾達成學習目標的因素,都應排除。

2. 相應學習程度的歷史知識

在「原則一」的基礎上,盡可能在情節、場景畫面呈現切合相應學習程度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就非語言和文字的內容(通常是圖像畫面,也可能是音樂),小學階段動漫教材,可在畫面呈現春秋時期主要書寫工具、絲綢之路的路綫大致是怎樣的、孫中山來港就學時香港街道場景大致如何等。

3. 淺白易懂的語言

對應「原則一」,可適度融入古語或詩詞,但不應故作高雅,不然既讓學生產生距離感,亦缺乏趣味。只要配合教師或輔助教材說明,淺白的對話並不會導致學生對古人說話方式產生誤解。例如,只要適時提醒學生,他們很容易明白中國古人不都說普通話、粵語或英語,但古人也是懂得開玩笑的。


合理虛構 正向價值

4. 有意義的虛構

同樣在不違背「原則一」的前提下,如符合時代特徵,或有助學生掌握人物形象——那麼適量且有意義的虛構應可接受。當然有些虛構或藝術形象,即使是小學生也能判斷不是史實:如歷史人物的頭身比例不可能是1︰4,或真實人物奔跑時腳下不會形成旋風——這些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實的藝術加工,只要不違「原則一」,適量融入動畫,自可提高教材趣味。

5. 正向價值與避免血腥暴力

戰爭幾乎難免傷亡,好人未必善終——治史者不至於無知地以為世界全然美善,但如前所說:在兒童成長階段,教師應讓學生追求正義,知道「理想的世界應是如何的」。那些關乎複雜人性的深刻討論置於高中和大學無妨,但在初中以前,教材仍應以傳揚正向價值為主,故事中宜盡可能塑造正面人物形象(通常是主角)。這並非扭曲歷史(故事不可能改寫為楚王最終接納屈原進諫,或文天祥最終感動忽必烈讓他退兵北歸),而是「有所言有所不言」。

香港教育大學「看動畫.學歷史」計畫網頁:http://achist.mers.hk/chihistoryanime/


馮志弘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課程)、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及「看動畫.學歷史」計畫主持人

本專欄由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學者輪流執筆,內容屬個人分享及學術見解,讀者如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2日教育版專欄「數碼人文」。


延伸閱讀:

數碼人文|疫下遙距醫護和藝術數碼護理

數碼人文|書刊性別(不)平等篇

數碼人文|培育數碼公民

數碼人文|英語能算是亞洲語言嗎?

數碼人文|世事洞明皆學問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