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PolyImpact科創理念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放異彩
2023-06-07 18:30
香港理工大學致力推動PolyImpact理念,透過教育、科研、知識轉移,以及創新發明,將卓越研究轉化成有用的方案。本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8個理大發明共囊括31個獎項。香港參展團隊取得兩個最高殊榮大獎;均來自理大的發明,跟醫療健康直接有關。
今屆發明展是理大歷年來獲獎最多一屆,獲得最高殊榮的2個大獎和1個特別獎、5個評審團嘉許金獎、12個金獎、5個銀獎及6個銅獎。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表示,理大鼓勵科研人員創業,並協助他們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她說:「理大非常重視將大學的技術和發明帶出校園。今屆獲獎的發明之中,有12項有理大的初創公司參與,可見理大對初創企業有完善的支援。」
獲獎的理大發明中約四成涉及醫藥創新或醫護技術,包括針對常見的健康問題如肥胖、近視及脊柱側彎,提供創新的診斷治療方案;其餘得獎發明不少亦促進公共衛生。
防近視成效顯著
發育期青少年近視容易加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志輝教授與眼科視光學院訪問講座教授杜嗣河教授團隊開發出「納米多環離焦」近視防控鏡片,獲日內瓦州大獎和評審團嘉許金獎。
據張教授介紹,同一鏡片重疊實現兩種不同光學分佈,外表不能察覺,技術難度極高。研究團隊對18名9至15歲的兒童進行臨牀研究,佩戴9個半月後平均近視只加深13度,相較沒戴防控鏡片群組,同期加深約75度,成效顯著。鏡片現已由理大初創「視覺科技」推出市場。
首創治療肥胖疾病新藥
肥胖不單影響體形,更往往涉及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不少病人要服用不同藥物,治療關連疾病。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梁潤松教授與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領導的團隊,利用消耗精氨酸的嶄新藥理機制,研製安全、藥力持久,適用於治療多種肥胖症和胰島素抵抗相關代謝疾病的單一藥物——重組人類精氨酸酶ABarginase,獲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最佳發明大獎和評審團嘉許金獎。新藥在小鼠實驗效果顯著,正提升製藥工藝為臨牀試驗做準備。
嶄新方法診治脊柱側彎
青少年另一健康困擾是脊柱側彎。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葉曉雲博士結合骨科、工程、電子計算和人工智能,推出針對原發性脊柱側彎功能服裝。透過患者數據以人工智能配置和專業人員定制設計,提高服裝功能性和舒適度。這項發明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
理大初創「零動醫療科技」研發的無輻射脊柱側彎及姿勢評估先進智能系統,亦獲金獎。它提供一種無輻射、非接觸式、高成本效益的方式來篩查、診斷和監測脊柱畸形,並提供實時治療建議。
創新精準檢測健康風險
理大的金獎發明亦涵蓋公共衛生及其他疾病的防治,包括應對疫情、檢測病毒,以至癌症篩查等,既準確又快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部分更已落地應用。
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團隊開發「新發病原體傳播的先進即時監測及早期預警系統」,以創新的時空流行病預測專利模型,配合自動數據蒐集/預測引擎,提供高精度及精細空間解析度的實時預測,準確度高達8成。系統由2020年始追蹤新冠病毒變種傳播途徑,獲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
理大初創「博納生物科技」創辦人、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博士團隊開發的「金納米顆粒環介導等溫擴增」(Gold-LAMP)技術,具有PCR靈敏度和特異性,樣本毋須送實驗室,有助快速分流病人。此技術已於瑪麗醫院急症室進行現場 COVID-19臨床檢測,總檢測只要25至45分鐘。新技術並可應用於檢測其他病毒細菌,確保食物和環境衛生安全。
理大另一發明為便攜式癌症檢測帶來突破。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楊莫教授團隊開發基於血液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進行癌症精確診斷的微流控平台,篩查早期癌症,僅10分鐘就可從血液樣本準確分離CTC,檢出率高達約95%,樣本毋須送往實驗室,已於內地醫院臨牀驗證。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楊灝賢博士及黃毅力博士團隊,則發明自動化人工智能組織學系統,提高癌症診斷率。該人工智能系統將海量圖像資訊轉化為可計算診斷特徵,能在無需像素標註的情況下預測癌症個案,並排定個案進行組織病理學分析的優次。
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進行多次血糖測量。理大智慧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嚴鋒教授團隊研發了無創便攜式超靈敏唾液葡萄糖檢測儀, 減少患者在血糖測量過程中的疼痛和不適感。該檢測儀建基於柔性有機電化學電晶體,以唾液葡萄糖水平計算出相應的血糖水平。
理大醫療研究多個領域表現卓越,公認為醫療康復的培訓和研究重鎮,日內瓦發明展獲得眾多獎項,足證PolyImpact理念,以科技向善,造福人類,為科研賦予社會意義。
(教育資訊)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