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學者曾繁裕︰AI難滿足創作求真

2023-08-28 10:51

曾繁裕認為文學創作不一定艱深,簡單文字亦可發人深省。 (蔡健行攝)
曾繁裕認為文學創作不一定艱深,簡單文字亦可發人深省。 (蔡健行攝)

資訊爆炸、人工智能(AI)湧現的世代,現代人對文字興趣大不如前。在今屆藝術發展獎獲得「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任教於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助理教授曾繁裕,期望大眾更親近與欣賞文學,從中得到人生啟發。曾以機械人視角創作小說的他,坦言AI即使有能力創作文本與詩歌,始終無法滿足人們求真的欲望,「如果講明是AI製作,並非人造的,肯定會打折扣。」

▍記者蔡健行 ▍

現年35歲的曾繁裕被譽為「學者型作家」,作品包括小說、新詩、散文與評論,先後出版4本中長篇小說及1本短篇小說集。他的創作之路,源於中學時在《星島日報》合辦的「香港品牌『家在亞洲國際都會』中文作文比賽」奪冠。大學本科攻讀工商管理,畢業後發現始終鍾情文學而轉換跑道,先後在本港及英國攻讀比較文學,目前在浸大校園教授散文寫作、香港文學等課堂。

文學不一定「離地」

課堂反應雖然踴躍,但令曾繁裕思考的是,文學似乎變得小眾,「就算我教得盡,都是70多人來聽,影響的人只是很小撮。」他認為中學生與社會大眾對文學興趣不大,源於課程與考試制度,「中學體制必須選擇艱深的作品,加以肢解,才能考試與背誦,難免很『離地』。」

他指,散文不一定充滿修辭手法的「余光中式」考材,認為文學的魅力所在,讓他反思人生、觀察人間,他曾經把商場快餐店相遇,一對家庭背景懸殊的小孩對話,寫進散文裏,「這樣階級差距、成人與小孩視角是充滿文學性,即使簡單文字表達,亦可讓人深思。」

在今屆藝術發展獎獲「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的曾繁裕,被大會讚揚為「學者型作家」。( 藝術發展局提供)
在今屆藝術發展獎獲「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的曾繁裕,被大會讚揚為「學者型作家」。( 藝術發展局提供)

社會功利礙推廣

曾繁裕亦留意到學生沒空間發掘興趣之餘,成長亦充滿功利與計算,「覺得寫作會『乞食』就不寫」。他不諱言,現今社會只靠寫作不足以維生,他認識不少作家均是另有正職,醫生、教師,甚至消防員都有,「如果找不到工作,今日也沒法這樣風騷跟你聊天,也許做『飄流教師』走幾間學校,『搵朝唔得晚』。」

親切質感AI難取代

本身亦是本地文學雜誌編輯的曾繁裕笑稱,作家魅力難與男團比擬,但期望文學獲大眾認同與欣賞,「我試過跟別人說要去詩會,對方不太明白,若然去詩會像去演唱會般厲害,大家很想去,才是真正推廣到。」

曾繁裕在小說《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以機械人視角,回應當代的生存惶惑。提到最近AI生成工具湧現,會否取代作家,他認為AI透過大數據學習,確實可複製語感,創作流暢度高的文本,甚至符合平仄押韻的詩歌,「但作品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人總有追求真實的衝動,與更親切的質感,正如我們都想看《蒙羅麗莎》的真跡,如果講明是AI製作,並非人造的,肯定會打折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