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沒了記憶 還剩甚麼|談經論學

2024-02-24 12:33

馮漢賢 - 沒了記憶 還剩甚麼|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沒了記憶 還剩甚麼|談經論學

記憶不是學習的全部,但絕對是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記憶,我們就無從分析、應用和推理了。

約70年前,美國青年亨利.莫萊森(Henry G. Molaison)正於手術室接受腦部手術。他患有嚴重癲癇症,發作反應大而且頻率高,嚴重影響生活。最後,他聽從醫生建議,切除左右腦的「內側中央顳葉」。手術後,莫萊森的癲癇痊瘉,但卻失去把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的能力。他的記憶只停留在手術前發生過的事,無法記住新事物,做過的事不消幾分鐘,就會徹底忘記。

莫萊森的個案十分特別,腦神經科學家對他的腦部運作和行為有高度的興趣,其中有兩個發現想與各位分享。

第一,腦神經科學家發現莫萊森雖然失去創造新陳述記憶(即個人經驗或知識訊息),但卻學會程序記憶(即有關固定程序的動作或技巧)。例如,他每天被要求繪畫相同的圖形,雖然他之後會忘記曾經繪畫過,但研究人員發現他卻可熟能生巧,越畫越好。第二,他能通過一些外部輔助設備來保留記憶,如使用筆記本、紙條和日曆,來幫助自己記錄重要的訊息和事件,以維持着過往的記憶和經驗,可以做到在生活上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

以上的事例,究竟對一般人有何啟發呢?第一,不要怕遺忘,即使遺忘了也有得着。從莫萊森身上,我們認識到即使極端到完全沒了認知(繪畫知識),我們也可以憑着熟能生巧,掌握相對應的技能(如何繪畫)。因此,不要只停留於紙上談兵,「讀」與「練」同樣重要。第二,借力打力。特別是對於經常「忘東忘西」的人來說,即使不像莫萊森那樣善忘,如何借用外力(如筆記),以外置的方式先保存知識記憶也是很重要。

在現今科技先進的世代,積極找尋和善用幫助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工具,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法門。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2月2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堅持與放棄之外一天進一步|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協助學與教的好幫手|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搞笑獎項 認真思考|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從關愛到自愛 以「台」代「尺」|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共通能力的培養|談經論學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