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詞三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秋情〉〈青玉案.元夕〉借景寄意 宋詞三家大手筆

2024-02-12 14:00

詞三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秋情〉〈青玉案.元夕〉

【題解】

詞是一種文學形式,配合音樂填寫而成,可以歌唱,為詩的別體,興起於唐,大盛於宋代。宋詞為一代文學之勝,與唐詩雙峰並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奇珍。〈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聲聲慢.秋情〉﹙李清照﹚、〈青玉案.元夕〉﹙辛棄疾﹚,都是宋詞中的經典之作。

【原文】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 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聲聲慢 秋情 李清照

  •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介紹】

左起: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左起: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詩、文、書法、繪畫兼擅,是藝術通才。其詩文表現達觀放任的心境。

李清照﹙1085-1155﹚,自號易安居士,齊州﹙今山東濟南﹚人。早年生活優裕,前期詞作多涉閨情相思,南渡後所作多悲歎身世,格調低迴傷感、凄苦深沉,是婉約詞派的代表。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將相之才卻未展其用,一腔忠憤寄於筆底。詞風激昂豪邁,為南宋豪放詞代表人物。

【內容分析】

壯闊江山 豪放新風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借景懷古之作,表達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緬懷、敬仰之情,同時又抒發「人生如夢」之感,排解理想與現實相矛盾的抑鬱心緒。上闋重在寫景,起筆即展現出一幅磅礡恢弘的時空畫面,大江東流浩浩蕩蕩,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詞人明知自己所遊之地並非三國「赤壁之戰」的戰場,仍假托傳說來抒發感懷。眼看峭壁直聳雲天,驚濤拍擊江岸,激浪如千萬堆的白雪,不由興歎「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由眼前之景聯想當年的周瑜,娶得絕代佳人小喬,英姿奮發,豪情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戰船便灰飛煙滅,好一副英雄氣派。反觀今日自身,神遊故地,怎能不自笑多情善感?如今頭髮已花白,人生真是一場夢啊!且灑上一杯酒祭奠江中之月。

此作表現出作者在用世與避世上的思想矛盾,有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的理想,又有年華老去、事業無成的現實感懷,內容虛﹙歷史﹚實﹙眼前﹚結合,筆法概括與特寫相結合,很好地將對立的思想、情景有機地融為一體,意境壯闊而深沉。蘇軾在詞藝上不拘格套,開拓詞的境界,一掃前人流連光景、吟風弄月之舊貌,此作即為其豪放詞風的代表。

悲秋之作 婉約代表

〈聲聲慢.秋情〉是李清照晚年之作,抒發國破家亡、背井離鄉的哀愁,文淺情深。丈夫趙明誠亡故,金石書畫散失,詞人孑然獨處,悵惘無緒。「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一連十四個疊字,將無端愁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時暖時涼的時節,最難調養身子,喝三兩杯淡酒又怎能抵擋寒意?一行大雁飛過,更讓人傷懷,皆因都是舊時相識。雁有「征鴻」傳書之說,詞人曾在給趙明誠的詞中以之寄意。詞的上片寫悵望秋空,表現尋覓無着的愁緒;下片回望自家庭院,寫出無心摘花的鬱悶。菊花滿園,「憔悴損」,貌似說花,實則自況。花已憔悴何堪再摘?冷冷清清地守在窗邊,獨自一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點點滴滴。這般光景,怎是一個「愁」字可以形容!

此作寫眼前景、身邊事,信手拈來,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着實是千古絕調。作者觸景生情,又緣情寫景,委婉、細膩地抒發出複雜的內心感情,盡顯化抽象為具象的意象營造之功。這首詞語言淺白,近乎口語,充分體現不假雕飾的本色。好一首悲秋之作,傳誦千年而不衰,於今讀來仍動人心弦。

眾裏尋他 別有寄託

〈青玉案.元夕〉借元宵節的熱鬧場景,表現自甘寂寞,不附合流俗的心志,別有寄託,一如梁啟超的評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詞的上片描述滿城燈火、遊人如鯽、徹底歌舞的景象。一下筆就用了誇張的比喻,「花千樹」、「星如雨」,形容燈火之盛。「寶馬雕車」馳過,散發一路香風;悅耳的簫聲在夜空中迴盪,月亮西沉,仍到處是魚龍燈舞。下片描述觀賞燈飾的女子,反襯「幽獨」的意中人。打扮入時女子,佩戴蛾兒、雪柳、黃金縷之類的飾物,笑語盈盈,帶着淡淡的香氣從人前走過。詞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都沒能找到,一回頭卻在燈火稀落的僻靜處看到「那人」。這一幕意味深長,「她」是理想的化身,是作者孤獨情懷的自我投射,寧固其窮、不改其節的品質就在其中。

此作的一大特色是襯托對比,以火樹銀花反襯燈火闌珊,以俗眾的熱鬧襯佳人的幽獨,寄寓深刻,可謂一個畫面勝過千言萬語。

詩文貴在一個「寓」﹙隱喻﹚字,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都是詞中聖手,深得此創作要領,上述三首詞作皆借景寄意、融情於景,體現的是同一種藝術襟懷與門道。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