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兵制難以維持 從圍剿日本海盜看明兵制|悅讀歷史

2024-10-04 14:00

歷朝歷代均須確立兵制,確保國家有具戰鬥力而制度化的軍隊,而兵源原來並非全部來自「徵兵」,還有朝廷給予生活或名譽上的優惠,以僱用專職士卒為國家出力的「募兵」。基本上,歷代王朝都很難以單一兵制維持數百年,往往因應不同的情況而遊走於徵兵及募兵兩種制度之間。明代亦徵亦募的衛所制,與明朝倭患亦是關係密切。

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 歷史上該羣體成員的身份背景和組成,是多樣及複雜的。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維基百科資料)
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 歷史上該羣體成員的身份背景和組成,是多樣及複雜的。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維基百科資料)

假倭寇真海盜:徐海

明初洪武年間的倭寇以日本浪人為主,影響地域有限;惟在嘉靖年間,真倭寇反而極少,大部分乃打着倭寇旗號的沿海刁民,影響整個江南的領海。曾有被擄走的富商見證倭船上「真倭」只有數人,其他都是來自福建、台灣、溫州等亡命之徒,即貨真價實的海盜。當時源於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連漁民出海的大船也被迫自沉,對外海上貿易更是歸零。難以維生的沿海人民鋌而走險走私及從事劫船等海盜勾當,而結夥倭寇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比如嘉靖年間在江浙如入無人之境的徐海,他本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結合逃犯、罷吏、失意書生流亡海上。他最「得意之作」乃收買薩摩、對馬一帶的流亡武士,搶掠官軍及其他海盜的財寶,勢盛時共有兵力2萬餘人,這些流寇曾3次入寇長三角一帶,徐海更自號「天差平海大將軍」,令圍剿的官府滿臉灰土。

明代《倭寇圖卷》描繪了明軍在長江靠海沿岸抗擊倭寇的歷史。全卷內容有倭寇船隊登岸掠奪、平民逃難、兩軍水上激戰、倭寇被殲、明軍出陣(圖)等。
明代《倭寇圖卷》描繪了明軍在長江靠海沿岸抗擊倭寇的歷史。全卷內容有倭寇船隊登岸掠奪、平民逃難、兩軍水上激戰、倭寇被殲、明軍出陣(圖)等。
《抗倭圖卷》中的明代軍隊
《抗倭圖卷》中的明代軍隊
明軍抵抗倭寇
明軍抵抗倭寇
倭寇外貌
倭寇外貌
倭寇洗村
倭寇洗村
倭寇搶掠
倭寇搶掠
明軍出擊抵抗
明軍出擊抵抗

倭寇剋星:戚繼光

明代大將戚繼光認為北方長槍大刀的傳統陣法,根本對抗不了行軍快速的倭寇,故以適合南方地形的獨特陣法及混合武器,多次成功擊退倭寇。
戚繼光改良了傳統兵制,以11人為一隊的「鴛鴦陣」作戰,當中設隊長1人,前方2人以藤盾守住陣型和抵禦弓箭,2人持狼筅(附上有眾多枝杈的毛竹)牽制敵方的日本薙刀或武士刀,中間4人以長槍主攻,後面再有2名鏜鈀手(即農具叉子)負責掩護。這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組合,讓每種武器發揮出自己的優點,讓隊友互相掩護、團體作戰。

福建莆禧古城的一段古城牆前,豎立了戚繼光的石像。
福建莆禧古城的一段古城牆前,豎立了戚繼光的石像。
戚繼光為了對抗倭寇,發明用竹子製成的特殊武器「狼筅」。
戚繼光為了對抗倭寇,發明用竹子製成的特殊武器「狼筅」。

事實上,戚家軍的兵員主要來自農村的淳樸基層,要他們長期以正規戰陣訓練根本難以解燃眉之急,故用鏜鈀、狼筅、藤盾這些農民日常生活物品;而各個鴛鴦陣可因應南方常見的山徑地勢,變陣為兩支縮小版的鴛鴦陣(兩儀陣),甚至可配合「偏箱車」,即可以摺疊的屏風的戰車,可快速變為防禦據點。

圖為位於陝西巴山深處的全勝寨戰壕遺址,據當地志記載,此寨始於明末,為當地民眾躲避戰亂
圖為位於陝西巴山深處的全勝寨戰壕遺址,據當地志記載,此寨始於明末,為當地民眾躲避戰亂
青山關長城是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明代長城,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為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永平時所整修。
青山關長城是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明代長城,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為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永平時所整修。

少林十八銅人:武僧抗寇

在倭患最烈的1553年,真假倭寇在浙江沿岸作惡不斷,從海上搶到陸上,長驅直達南京城郊。各地衛所將領都不敢出戰,故當時地方政府只好臨時徵召少林寺的武僧出動。
當時武僧穿的不是大家常見的黃紅色袈裟,而是精細的皮竹甲,「皮甲在內,竹甲在外」;模樣更是「暗約以靛青塗面,賊見青臉,紅布蒙頭」。後人清代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亦有讚頌武僧抗倭寇時,手持7尺長、30斤重之長棍,絕對是武僧的獨家秘器。
然而,結果仍是悲壯的。同年,武僧與倭寇激戰,寧波都督萬表《海寇議》云:「(倭寇)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月空法師由靜至動,避開雙刀斬殺再躍起,以鐵棍擊殺敵人。可惜,最後眾僧「因誤入敵軍埋伏,全體陣亡」。在全體陣亡的數據下,及後再沒有記載徵用少林和尚加入實戰隊伍。

位於馬祖國家風景區的古蹟「大埔石刻」,石碑記載了明朝大將沈葆楨擊退倭寇的史蹟。
位於馬祖國家風景區的古蹟「大埔石刻」,石碑記載了明朝大將沈葆楨擊退倭寇的史蹟。
山東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是防禦倭寇的濱海重地。現南門仍保存尚好,西門留有明代初建時的原貌。
山東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是防禦倭寇的濱海重地。現南門仍保存尚好,西門留有明代初建時的原貌。

亦徵亦募衛所制

不論古今中外,具僱傭性質的募兵質素一般比只為服役的衛所軍較高,募兵者可以精選年輕力壯者;同時募兵的武藝較高,戰鬥力較強,即使有缺伍,可馬上按「市場價」招募,不像衛所軍慢慢敗壞,持續低士氣狀態。可想而知,相對徵兵,募兵充員靈活、戰鬥力強,於後期的明朝國運而言無疑是一大助力。

特點1 參考唐府兵制守屯結合

明代的衛所兵制是重回唐朝府兵制「寓兵於農」的經驗,是傳統守屯結合的軍政。洪武十七年,政府在全國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
衛所軍的實際兵源以「垛集」為主,即政府以三家民戶為一單位,徵發壯丁服兵役。當然衛所的實行要有良好戶籍制度配合,明初時有軍戶的都是生活較有保障。如果是跟隨朱元璋或諸將打天下的,則為「從征」的軍戶,更有家族威望,並得到朝廷特別照顧。

特點2 衛所無兵改徵為募

然而,明代衛所制的軍戶乃是世襲及無免役期限。一旦入伍,一生為兵,最可憐乃子孫後代永續軍籍;即使軍戶全家死亡,更要從原籍族人「拉夫」補充。
到明中葉時因承平日久,軍人地位進一步降低,加上逃兵特多,政府以流氓、罪犯充軍補員,令軍人形象更為低下。明英宗時「土木堡之變」,大量兵力鎮守北方,守邊兵回家無期。到嘉靖年間,有些衛所士兵只剩一半左右,在對抗倭寇時期的沿海駐軍也只有三成左右,可見衛所的徵兵制度已變成了吃人的劣政。各地方將領不得不再由募兵入手,以對付倭寇及女真的入侵。
到明末崇禎年間,史可法即使成為南京兵部尚書,卻發現無兵可用,要寫信四處「乞兵」。次年明思宗自盡,衛所制已經名存實亡,史可法更無奈地採用「聯虜平寇」(聯滿清打擊李自成)的權宜計謀。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

特點3 戚家軍俞家軍崛起

明初時,衛所軍人長駐軍營接受軍事訓練,故戰鬥力不弱,北方的衛所形成一道對付北元及其他蒙古餘部的堅固防線。
不過,衛所逃亡者眾的結果就是全國只餘「搵兩餐」的老弱軍士,即使京師也只有兩萬軍人,人員缺額嚴重。崇禎年間更有欠糧餉的寧遠兵變、吳橋兵變等,全國各地衛所制大亂,更令後金有機可乘。
相比之下,明代募兵制下的士兵,由負責招募的將領統帥募兵,用人唯才,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士兵質素較高,加上兵將相互比較了解,戰鬥力自然比衛所兵強,後期更漸成為明代軍隊的主力,如對抗倭寇時的戚繼光家軍、俞大猷家軍等等。

文: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馮浩恩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太平天國 挑戰傳統儒家 死傷人數眾多 非一般亂黨|悅讀歷史

五四運動 反帝反封建 促進中國現代化|悅讀歷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