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我幼稚園遊戲日 小小奧運會作主題
2025-01-23 14:58
明我幼稚園遊戲日小小奧運會作主題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阮佩珊博士主禮 籲家長多和孩子一起運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校監李少鶴稱遊戲日可展現團隊精神及毅力與友誼 榮譽校監殷巧兒太平紳士頒發本年度家長教師會委任證書
天主教明我幼稚園、明我幼兒園一年一度的親子遊戲日,一月四日(星期六)假香港柴灣公園足球場舉行。該校一向重視親子活動,認為親子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一個開展體能的機會,藉此可增強父母對子女的親子關係。
遊戲日今年以「小小奧運會」作主題,邀請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署理總監阮佩珊博士主禮。遊戲比賽節目包括高班的「無限潛能創佳績」、中班的「運動健將展風采」、幼兒班的「小小健兒夢啟航」和幼兒預備班的「齊來運動好寶寶」等,一切遊戲道具除必需外盡量利用廢物製成,配合環保但設計色彩繽紛悅目,獲得與會嘉賓及家長們讚賞。該校家長教師會也在會場舉辦四個攤位遊戲,包括港島校的「入樽我至叻」、「明我小槍神」、奧運校的「明我先鋒展身手」、「奧運健將拋圈樂」等,深受與會小朋友歡迎,令全場更添歡樂的氣氛。典禮中同時舉行頒發2024-2025年度家長教師會委任證書儀式,由明我教育機構主席何羅美瑩、校監李少鶴陪同該校榮譽校監殷巧兒太平紳士頒授。是日出席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校長梁國豪、天主教明德學校校長許加路、慈幼學校校長陳婉琪、大角咀天主教小學副校長陳瑞芝、家長教師會(港島校)主席方肇基、副主席鄭詠淇及全體委員,奧運校家長教師會主席趙劍威、副主席萬凱欣及全體委員,明我教育機構董事何萬森、鍾可兒、林國源,校董歐陽潤冰、王志新、利寬容、楊麗娟,港島校校長李詠恩、奧運校校長黃安媚。慈幼英文學校第17旅童軍、慈幼學校港島第17旅幼童軍、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教育高級文憑進修學員、香港教育大學幼兒高級文憑進修學員、香港都會大學幼兒教育高級文憑進修學員、張祝珊英文中學紅十字會青年團、教育界人士、家長及學生達一千六百餘人。
阮佩珊博士以奧運會金牌選手張家朗故事 展現運動員拼搏精神逆境中得到最後勝利
主禮人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署理總監阮佩珊博士致詞中,指出今次親子遊戲日以「小小奧運會」為題,提及今屆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香港代表取得兩枚金牌及兩枚銅牌的佳績,展現了拼搏精神和卓越表現,運動員除了付出辛勤外,更值得敬佩是他們永不言敗的精神。
阮博士同時分享了香港劍擊運動員張家朗(浸會大學體育及康樂管理系文學士課程學生)在今屆最後決賽時,和義大利劍手戰至14比14,最終一分戰況激烈,先後3次裁判均未能判決,其後張家朗接受訪問時指出,當時只聽從教練指示:「準備好下一劍」,在堅定意志引導下,最終在逆境中得到最後的勝利,鼓勵我們面對困難時要有勇氣、冷靜思考、堅定前行。
阮佩珊博士指出:根據衞生署的建議,2至6歲的幼兒每天應進行180分鐘不同類型和強度的體能活動,180分鐘即3小時,其實日常很多活動例如摺衫或幫做家務,都是運動的一種,這樣做將提升幼兒的學習,記憶和語言能力。阮博士強調:家長和孩子一起運動時間越多,孩子自行運動也會相應增加,她鼓勵家長應多陪子女一同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
最後阮博士和家長們分享十個促進兒童精神健康的因素。1.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2.充足休息及適當放鬆;3.調整對子女的期望至合理水平,不要期望過高;4.鼓勵自由遊戲;5.參加閒暇活動,如多些到公園遊玩;6.擁抱和保護大自然,如多到郊野公園;7.盡情享受親子對話和互動,家長專心去聽小朋友想分享的事情;8.每日進行運動;9.確保充足睡眠,鼓勵小朋友多睡一些,最好有10小時;10.定期進行親子閱讀,如睡前講故事和飯後進行親子閱讀等。
勉參賽小朋友重要不是勝負而是付出努力和汗水 運動會精神是公平競爭在競爭中保持友誼與尊重
校監李少鶴在典禮中致辭,他指出遊戲日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台,更可展現團隊精神、毅力與友誼的重要時刻。他認為無論是賽道上的拼搏,或看台上的加油,都是共同努力的體現。李校監鼓勵參賽的小朋友,無論成績如何,你們都是最棒的。重要的不是勝負,而是小朋友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李校監強調希望大家在比賽中發揮最佳的水平,展現自我,並在競爭中保持友善和尊重。運動會的精神是公平競爭、勇於挑戰和互相支持。
主席何羅美瑩多年來向政府提出建議 增建標準幼稚園校舍提供給非牟利校
明我教育機構主席何羅美瑩重申多年來向政府的建議,由於本港仍不少已參加教育局「幼稚園教育計劃」成為免費的幼稚園非牟利學校,因為沒有標準的校舍,而要租用一些商業樓宇作校舍用,小朋友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影響兒童體能活動的發展。何羅美瑩希望政府注視這個問題,盡量安排多建符合幼稚園標準的校舍,包括有室外的遊戲場地,讓小朋友能在一個較理想的空間下,進行遊戲活動和學習,讓小朋友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以進一步改善本港的幼兒教育。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