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廣場】創科技術轉成貼地教材 助中小學生擴闊視野

2021-05-12 09:01

全球變化急速,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大眾還未來得及消化,又經已接近過時,另一新科技悄悄冒起。Printact研發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學工具,將晦澀難明的新科技技術轉成有趣的科研教材,設計適合本地中小學生的工作坊及課程,成功獲得學校與家長青睞。

Printact創辦人及首席科學家吳卓光博士一直醉心研究科技,2010年他的首部3D打印機面世,其後繼續將3D打印技術發展普及發展。2015年起參與數碼港培育計畫並獲得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撥款資助,現時亦是數碼港創業學會副會長,過往曾獲邀請擔任創科比賽及黑客松(Hackathon)的導師及評判。最近他亦在數碼港與 STEM+E Consortium合辦之STEM+E Summit x EdTech Demo Day,表示活動協助STEM教師物色所需的教學方案。

本地教育過時守舊

  吳卓光博士表示,他是土生土長在香港接受教育,即使博士課程亦選擇在本地大學攻讀。眼見香港其實有很多出色的科研項目,但可惜一直人才匱乏。例如生物科技範疇,儀器成本太高、資源太少,若要推展為中小學教材,根本無力應付。他亦留意到不少在學校教授科學學科的老師,本科未必來自理科,亦以兼教形式進行。

因此,不少生物科技的基本概念,本地教育都只有倚賴書本知識作為引導,學生吸取知識方法過時守舊,難免無法引起興趣。他希望透過新穎的實驗工具,將生物科技知識變得普及而且趣味性高,培育更多優秀的本地人才。

  Printact發展的教材包括教導初中學生抽取香蕉的DNA從而了解DNA排序,以及即將在暑假推出具有物聯網技術的顯微鏡。吳博士表示,過往要觀察例如整個發霉過程培植細菌的變化,往往需要時常身處實驗室觀察並做紀錄。他聯想如果將顯微鏡配以物聯網技術,其實即使毋須身處實驗室,仍能透過上網觀察得到結果。這項經歷了8個月的研發,預計將會在暑假期間推出教材配套,或能適合疫情無法如常進出實驗室的現況。

此外,商用顯微鏡成本高,他亦物色紙摺顯微鏡作為教材之一,準確度雖未及研發所需,但他認為達到基本教育需要令教學更立體實在。

高小初中體驗大學課程

  此外,吳博士如數家珍點出不少課程新點子,將原本遙不可及的科技技術,簡化在高小初中的工作坊教程當中,將以往或許要在大學課程才真正教授的學科,令年紀小小的高小初中學生亦能夠有機會體驗。例如「基因定序」將DNA長鏈上所有ATCG的組成順序解構出來,撇除只靠書本上的知識傳授,吳博士將ATCG概念以LEGO積木,模擬DNA排序過程影響結果作為教材。

此外,大學課程讓學生掌握培植細菌及抽取基因作排序的知識,Printact運用在科學實驗常用的瓊脂培養皿(agar plate)上細菌「繪畫」展現瓊脂藝術(Agar Art),例如畫出受歡迎的卡通人物,燃點年輕學生對於生物科技的學習興趣。

除此以外,有些工作坊教程亦以目前流行的「植物肉」作為主題,透過觀察當中的纖維素,對新興的食品科技有進一步了解。

  除了將嶄新科技變為有趣的工作坊題材外,Printact亦根據聯合國(UN)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為問題引子設計,開設深科技(Deep Tech)工作坊,將未來5至10年的科技趨勢,以精簡易明的方式概括基本概念,呈現於約兩小時的工作坊當中。內容主題包括:區塊鏈及去中心化(DeFi) (DeFi &; Blockchain)、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量子計算及量子信息(Quantum Computing)、深度學習及AWS DeepRacer、Blocky編程等等,提早讓學生接觸創科解難知識。

  目前已有10所中學參與這些工作坊,吳博士預計年底可增至20所中學。他自言自己在學期間遇過不少良師,希望透過這些課程工作坊,能夠扭轉大眾對於科技的理解,並引發學生對創科的興趣,掌握基本的概念。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