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疫情教訓 提升管治效能(之一)

2022-03-30 00:00

 第五波疫情近日有所緩和,單日確診人數下降至少於一萬宗,但死亡數字仍然高企,累計奪走了逾七千市民性命,是當年沙士疫情的二十多倍。總感染人數突破一百一十萬,即平均每七名港人便有一人中招,而且不少人認為有關數字仍屬低估。

   偏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有指是與香港人煙稠密、人口老化、樓宇失修、醫護人手不足,以及部分市民「疫苗猶豫」有關。但亦有不少市民認為,特區政府的整體表現欠佳、防疫政策欠妥、支援措施欠準繩等,也是導致疫情惡化的原因之一。現在並非向個別部門或官員問責的時候,但筆者希望根據個人觀察,點出政府在今次世紀疫症中暴露的幾個主要管治短板,希望當局能總結抗疫經驗,吸取疫情教訓,從而通過改革,提升特區的管治效能,有利香港未來的發展。

大局思維 應變敢擔當

 一、應變能力:政府經常強調現有的管治架構、分工和法規「行之有效」,事實上,香港的公務員及主要官員,一般對各自負責的政策措施都駕輕就熟,能夠有效執行。但對於新情況、新要求,包括黑暴風波、新冠疫情等跨範疇突發事件,部分部門與官員缺乏快速應變和靈活變通的能力,出現部門欠缺溝通、協調和互助,處事後知後覺、閉門造車等情況,導致一些政策措施剛出台已「離地」及過時,最後只好朝令夕改。

   二、有權有責:政府應變能力欠佳,除了因為法規程序僵化、跨局跨部門協助困難之外,部分官員「有權不用」亦是原因之一。遇上難題鮮有主動籌謀或運用酌情權解決,慣性將決策和責任層層往上推,上至局長、司長,甚至特首才能下決定,自然又慢又遲。部分人更抗拒承擔原有職責以外的新挑戰和任務,予人遇難避事、欠缺擔當的感覺。有關情況除了涉及處事心態和文化,制度上的改變、賞罰分明是必要的。

 三、大局思維:不少人士均認為,上述問題源於公務員「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官僚文化,做得好未必有獎勵,甚至反而令自己工作量增加。但市民不但期望個別官員表現良好,更希望整個政府都做得好,能夠有效為市民解決問題,改善民生。官員要有大局思維,目標為本,只懂按本子辦事、做好份內工作並不足夠,其他同事、部門做得不好,需要解決的問題未有解決,政府整體民望將會受損。市民眼中只有「一個政府」,不會細分不同局與部門,團隊精神必須加強。
及早謀對策 動員不猶豫

 四、預視能力:有承擔和遠見的官員,理應對各類社會問題及危機、不同政策措施的成效和副作用等,具備一定的預視能力,並及早籌謀應對方案,或至少應主動提示上級以至各部門做好準備。不能等到問題出現、危機爆發才去「補鑊」,等到政策碰壁、天怒人怨時才急轉彎或煞停。更甚是明明預視到問題將出現,但卻心存僥倖,希望引爆時不是自己負責解決,這些都並非「有為」官員的心態。

 五、動員能力:香港對全民檢測猶豫不決、中央供港及各界人士捐贈的大量抗疫物資,遲遲未能分發到有需要市民手中,原因之一是政府未能適時善用、統籌及動員各方力量。當中包括不同職系和職級的公務員,各個有心、有力的工商企業、地區組織、慈善及義工團體等。相關主事官員往往並非沒有權力作出動員,估計只是未能積極、主動地行使。再加上黑暴造成的社會分化和不信任,令情況雪上加霜。(待續)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