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蘇聯上世紀輸掉半導體,今天俄羅斯反而受惠?
2022-04-15 10:15
美國因為俄烏軍事衝突下令對俄羅斯施以全面制裁,並警告中國不得向俄羅斯提供當導體芯片技術產品,否則會加重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據行內表示,美國實在反應過度,俄羅斯對芯片的需求不如中國的殷切,對美國半導體技術無太大交集,更談不上什麼「卡脖子」的問題。這是一個錯中錯,卻又因錯得對的曲折故事。
蘇聯與美國在科技方面惡鬥多年,當時除了原子彈、人造衛星、太空計劃之外,兩個超級大國在電子計算機(電腦)領域,更加是鬥得你死我活,大家都不能有失,事關所有科學技術離不開計算能力、數據儲存、信息處理的能力之上,電腦是一場國運的較量。最初之時,美蘇都以電子管電腦為研發中心。1946年,美國第一台電腦ENIAC誕生。1950,蘇聯第一台電腦МESM投入使用。不過,自此之後,蘇聯與美國分分道揚鑣,走出截然不同的的技術路線,主要是基於軍事的考慮。
電子管電腦有幾個問題:體積大、運行不穩定、極其耗電。美國的ENIAC用了1.8萬個電子管,重達30噸,佔地150平方呎,每分鐘執行5000次運算,但使用了200匹馬力。蘇聯的MESM只用6000個電子管,每分鐘約3000次運算,算力稍弱一些,但耐用和省電有優勢。於是,兩國都採取同一策略目標,就是提高算力、縮小體積、增強穩定性和節省電力。
60年代初,兩國先後研製出體積更小、耗電更少的電晶體電腦。但蘇聯卻選擇繼續研發電子管,希望電子管達到微型化。據說,蘇聯官方認為電子管的抗干擾能力強,用在軍工產品上更成熟可靠。而美國科技公司在市場機制下選擇了體積更小、耗電更少,適合民用的電晶體路線。美國後來在電晶體基礎上繼續發展出半導體工業,並提出摩爾定律——電晶體的體積不斷縮小,電路規模不斷增加,功能也在倍升。
蘇聯的電子管小型化找不到出路,蘇聯以至俄羅斯的半導體技術與美國至少相差20年,不過,這無礙軍工企業產品的發展,因為用於導彈、無人機、隱身戰機、雷達、軍艦等設施之上,無需要像智能手機的講究,至於消費電子產品,今天的俄羅斯依賴進口就夠了,例如韓國的工星、中國的小米,供應主要的手機和家電。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WSTS)顯示,俄羅斯每年的半導體採購量佔比不到全球的0.1%。
說來諷刺的是美國,由於美國半導體技術主導了世界市場,可是百密一疏的是美國半導體依靠的原材料不是自給自足,很大程度上從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例如半導體製造業大量需求氖氣、氪氣、氙氣等稀有氣體,鈀、鎳等金屬,目前因俄烏衝突而短缺,全球價格飆漲,美國的電子產品固然受打擊,最緊要係美國製造業引擎——汽車業面臨新一波的芯片短缺壓力。
當然,俄羅斯面對的壓力目前遠比美國為沈重,但俄羅斯本身擁有一定的條件,正如普京所言,俄羅斯是世上可以對美國說不的國家。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