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從愛國出發

2022-06-15 07:51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也是《大公報》創刊一百二十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發來賀信,充份肯定《大公報》在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新時代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希望《大公報》不忘初心,弘揚愛國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更為精彩的時代篇章。

習主席致《大公報》的祝賀信裏面說:「一個多世紀以來,《大公報》秉承『忘己之為大,無私之為公』的辦報宗旨,立言為公,文章報國,為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香港回歸祖國、保持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進入新時代,《大公報》旗幟鮮明發出正面聲音、凝聚社會共識,為維護香港社會穩定、增進香港與內地交流、促進人心回歸作出了貢獻。」內地相當重視習主席這封賀信,當天中央台的《新聞聯播》以頭條報道。

細讀習主席的賀信,不但有祝賀《大公報》之意,也有勉勵香港之心。期望香港社會穩定,希望香港人心回歸,很明顯是主席對香港的祝願。

香港媒體過去總是多談自由,少談報國。

但香港大談新聞自由,也是自八十年代開始。回歸前的香港殖民地時代,由一八四二年開始,經歷了一百三十八年,港英政府從不強調香港的新聞自由。直至一九七九年,當時的港督麥理浩和行政局議員鄧蓮如、利國偉訪問北京,拜會了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得悉中國堅持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麥理浩回港之後就大力搞作,為英國人撤退做準備。馬上在一九八○年開始為香港引入地方選舉,推出《地方行政白皮書》。官媒《香港電台》亦開始推動新聞自由,製作類似英國海德公園的《城市論壇》節目。嚴格而言,港英政府推動香港的新聞自由,是由香港回歸前十七年才開始。在此前的一百三十八年,香港根本談不上有甚麼新聞自由。

如今講新聞自由,好像和愛國主義對立起來,新聞從業員講愛國就好像是一種原罪。不過,媒體既要自由也要愛國,其實中外皆然。

西方世界言論自由和愛國主義並重。二○○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美國媒體無一拍攝事件死難者的屍體。美國與別國開戰,隨軍記者亦都受美國軍部指示,不會報道美軍被殺的場景。

中國媒體也有愛國傳統,特別是在列強侵略中國的歲月。回顧《大公報》的歷史,就是一份愛國報紙的歷史。《大公報》生於晚清年代,於一九○二年的天津法租界創刊,創辦人是輔仁大學倡議者之一的英斂之。文人辦報,充滿以身報國的色彩。

到抗戰時期,《大公報》以「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仇」的氣慨,號召國人同仇敵愾,抵禦日寇侵略,並不惜六遷館址,決不在日寇的鐵蹄下出版一天。一九三八年八月《大公報》遷館香港,一九四一年因香港淪陷而遷館桂林。戰後於一九四八年春《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此後扎根香港,《大公報》始終都是一份愛國報紙。

至於香港媒體,自港英政府在一九八○年代打開潘多拉盒子之後,逐漸變成單向強調新聞自由,客觀上鼓動了香港的媒體同中央對抗。回歸前已有之,回歸之後尤烈。最後眾多媒體全面發動群眾上街非法示威,演變成二○一九年的黑暴事件。

在二○一四年的佔中事件之後,中央已注意到香港的歪變。習主席在二○一七年七月一日訪港的時候,便提出香港不可以做三件事:第一是不可以做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的事情;第二,不可以做挑戰中央權力、香港特區政府和《基本法》權威;第三是不可以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和破壞等活動。中央直言這是不能夠觸碰的底線。

習主席在祝賀信中,希望《大公報》(以至香港的媒體)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人心回歸。可以總結為「愛國」兩個字。

我認為言論自由和愛國主義不必然是互相矛盾的。香港應該反思如何調和這兩種要求,特別是在國際劇變的大環境,中美對抗已經變為大趨勢時,如果香港媒體站在親西方的立場,與中國對抗,甚至想中央政府倒台,希望紅旗變色,結果一定極之災難性。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