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成員、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打通國內的資本流動和協助人民幣國際化是「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發展金融的關鍵。
任志剛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是一份非常豐富的文件,希望香港人和金融界多留意內容,集思廣益,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爭取落實最好的策略。任志剛形容,現時外圍環境,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處於百年變局,「十四五」規劃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令到國家,包括香港,適應這個百年變局,而在金融層面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方面,是香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中,如何協助國家打通資本流動的角色。任志剛解釋,《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和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非常重要。「十四五」規劃中,雖然只有第六十一章提到香港,而即使第十二章和十三章未有明示香港角色,但正好給予香港豐富想象空間,思考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參與國內大循環。
任志剛指出,《十四五規劃綱要》有一點非常有遠見,就是「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資本,如果資本流動有障礙便難以支持發展經濟,因此要更好發展經濟,便要確保資本流動可以暢通。在「一國兩制」下,如何打通兩個制度的資本流動渠道,管理好風險,正是香港發展金融的關鍵。
任志剛曾提出要利用大灣區,作為先行先試的「五通策略」:(1)資金流通;(2)貨幣兌換流通;(3)貨幣流通(即港元可在內地使用,香港亦可使用人民幣);(4)資金融通(即無論銀行渠道、債券渠道及股票渠道,集資者及投資者均可自由在大灣區互動);(5)金融基礎設施聯通(即電子錢包可跨境使用,金融平台可隨時接受多種貨幣交易等)。如果能夠爭取到在大灣區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存款和貸款業務可以在大灣區內暢通進行,投融資及集資活動的彈性便會大幅增加,創造更多業務機會。
任志剛補充,要妥善管理打通資本流動的風險,有不同方法,包括項目管理、額度管理和單位管理。過往,特區政府在打通資本流動的工作上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等,現在積極籌備的理財通也是一樣,香港要大力推動。
第二方面,是香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角色。《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四十章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部分指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香港在2004年開始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現在已經擁有龐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十四五」規劃表明是「自由使用」,因此香港如何使用在港的人民幣並沒有限制,例如可以用來買賣股票,人民幣便是變相在離岸市場中,在資本巿場上自由運用。
任志剛希望,在香港的離岸資本市場中自由使用人民幣。例如恒生指數的50隻成份股,同時有港元及人民幣的買賣價,讓市場可以選擇用港元或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便會走快一大步。任志剛呼籲業界好好把握,因為中國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間不會太遠,市場應該放心發展人民幣。
任志剛解釋,一個貨幣的功能是交易媒介、財富儲存和會計單位。如果要把一個貨幣國際化,就是在國際層面使用它作為交易媒介、財富儲存和會計單位。現時大部分恒生指數50隻成份股的投資者只視有關投資為港元資產,但如果有關成份股可以使用人民幣進行買賣,投資者便有機會視之為人民幣資產及財富儲存工具,而海外投資者對這些資產的需求可能有所增加,帶來正面影響。
最後,任志剛總結,若想香港保持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必定要確保香港有處理人民幣交易的能力,此舉有三大好處:(1)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2)保持香港貨幣金融穩定;及(3)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行一大步。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