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發現新冠患者腸道細菌失衡 致現記憶差及脫髮等後遺症

2022-01-26 11:07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左一)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右一)領導的研究團隊。 中大提供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左一)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右一)領導的研究團隊。 中大提供

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又稱「長新冠」,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至數月後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有關研究結果剛在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

「長新冠」的國際定義指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毒清除後,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4周或以上。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資料,76%新冠患者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31%)、記憶力差(28%)、脫髮(21%)、焦慮(21%)和睡眠困難(21%)。
 
研究團隊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明顯較少,「惡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後遺症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人士的相似。團隊並發現,「長新冠」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沒有出現後遺症人士並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腸道細菌失衡與不同類別的新冠後遺症之間的關聯,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髮)、肌肉骨骼和疲勞。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3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團隊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中大提供
團隊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中大提供

此外,團隊又發現「長新冠」患者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而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是導致日後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這是全球首個研究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性腸道微生態失衡,而這現象很可能是導致出現後遺症的重要原因,團隊發現個別的腸道細菌種類與某些後遺症有特別關聯,顯示分析腸道微生態或可預測新冠肺炎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總結,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