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藝術節邁向50載 回歸注入新養分

2022-06-15 07:28

藝術節步入第50屆。
藝術節步入第50屆。

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藝術節亦步入第五十屆,邁向新的轉捩點。歷屆香港藝術節是連場音樂、舞蹈、話劇、戲曲等之盛宴,國際頂級表演團體應邀來港演出,本地藝術家亦粉墨登場,中西薈萃,向觀眾獻藝,豐富了港人的文化生活,也吸引外地觀眾專程來港欣賞,是全亞洲最大型的藝術節,也媲美國際頂級多元化藝術盛事,同時培育不少本地人才,提升本土藝術的氛圍。儘管過去兩年藝術節受疫情影響,但無阻藝術節團創新,發展網上節目,接通全球觀眾,無遠弗屆,開闢一片新天地。作者 Vivi

在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看來,從一九七三年首屆揭幕伊始,藝術節一直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發展。她形容一路走來,初心不改,期間策劃內容的調整和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絲絲相扣。「香港沒有專業藝團時,我們帶多些外面的演出進來;有了專業藝團後,很多團很早都是在藝術節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等到香港演藝方面的專業訓練發展起來,人才更加豐富,我們就對香港本土藝術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聚焦。」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樂團。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樂團。

首屆藝術節如平地驚雷

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梁掌瑋還記得,首屆藝術節如同平地驚雷,「當時香港很缺乏外地的演出,藝術節第一年就是幾個頂尖樂團,小澤征爾、曼奴軒都來了。」時光荏苒,藝術節不停流變,到了九七回歸時,對於文化尋根、文化身分的思考又帶來了新養分。和內地藝術界的交往日漸緊密,孟京輝、郭文景、田沁鑫等內地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香港舞台上,催生不少委約新作;而對於香港本土的主題亦開始着意挖掘。「我自己加入藝術節時1989年,那個時候已開始培養青年藝術家。」梁掌瑋說。從早年的埃克森美孚新視野系列,到後來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又或是今年新設的賽馬會創藝科媒系列,一波波青年藝術家被推上更大的舞台。「很多年輕藝術家都是從藝術節出來,甚至有些當時還是演藝的學生,我們安排他們去大會堂演出。到現在的『無限亮』計畫也是這樣,像楊恩華等,都是推他們去到一個職業的水平,讓他們自己和觀眾審視演出的能力。」

50年的旅程,策劃團隊的敏銳觸覺和眼光視野是藝術節的核心力量,每年力圖交出亮眼成績單,實屬不易。何嘉坤笑言,大家總以為藝術節財大氣粗,預算資助充裕,自然放手大膽行事。「其實每年所得收入中,只有兩成是政府恒常資助。我很自豪的,是我們自己想辦法搞定剩下的80%。」香港地,一直被提倡都是「金融中心」,在文化藝術方面在國際上的認受性並不足夠。何嘉坤坦言一地文化的培育和推動必要卻需時,藝術節雖無法一肩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打好自己的仗,值得。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

疫情下變陣 積極擁抱網絡

過去兩年多遭到疫情衝擊,藝術節陷入艱難境地,外國藝團難以來港,本地劇院也反覆關停,節目安排數次被逼推倒重來。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曾苦笑直言「心力交瘁」。「但浪打過來,我們又要站起來,站好自己的崗位。」疫情下,藝術節開始借助網絡平台呈現作品,有外國作品的放映,也特別針對數碼媒介的新創作。

「若是節目不做現場,只是變成網上,這個肯定不work。」蘇國雲認為網絡和現場不是「你死我亡」,未來綫上綫下並行將是趨勢,「始終是以現場作品為基礎去發展,所思考的是作品演出後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流傳,NT Live等都是這樣。」

在他看來,網上劇場的盈利模式仍未成形,只靠網絡平台,難以撐起整個行業。但若將作品與演出同步,或在之後放上網,則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觀眾。「挑戰在於,首先要有足夠的投資才可以將影片拍攝得精采。內地或者其他地方為甚麼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內地,有直播,有平台給錢,有贊助,政府狂推這個產業,有錢投入拍攝和製作,迅速鋪設5G網絡。但香港這方面是無力,每個人都自己搞,沒有大平台。」

他形容香港在這方面是超級落後,「相對於內地已經是光年距離。」內地有騰訊、愛奇藝、bilibili等大型平台,每個平台都有演藝內容,並且大部分免費,盈利模式成熟。「我覺得未來(香港)絕對有可能去發展一個這樣的綜合的、面對整個香港的文化平台。我的理想是,這個平台也可以作為一個教育平台,讓不同觀眾,或是平時沒條件接觸現場演出的人去參與藝術。但未來這方面的投資要靠政府,並且要在科技方面考慮更多。」

展望未來 不可故步自封

蘇國雲坦言,從90年代到2010年,香港藝術節都是金漆招牌,「大家覺得香港藝術節請我去是很厲害的。」但立足當下,不能故步自封,面對周邊地區文化格局的改變,藝術節的挑戰何在?

「隨着內地整個行業的起飛,亞洲的不同定位,尤其是這兩年疫情影響,我們其實和香港其他行業所面對的問題一樣: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在他看來,內地的發展潮流不可逆轉,「它快得很厲害,十年已經是香港二十、三十年的成果。」資本大,地盤大,任何策劃都迅速到位。香港現在起步直追,要快,更要清晰自己的優勢和定位。「我們的特殊地位在哪里?所謂的窗口地位又是否還成立?我們所引進的外國節目和創作的新節目競爭力何在?暫時來說,我們在與國際的接軌上比較成熟,這是我們的優點,但你看深圳、上海、成都,它們很進取,因政策上有推動,香港則很少有政策上的統一推動。」

放眼未來,蘇國雲說:「我們要思考,未來真正和內地的接軌該如何進行?在整個中國的環境中,怎麼看香港、大灣區的文化定位?如何在國際的水平比對中,來看藝術節?」他說,藝術節作為內容供應商,東西一直都在,「we are all ready」,只待東風。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