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楊潤雄:教改多元化 開支破千億 歷任特首重視「對未來的投資」

2022-06-27 07:44

楊潤雄寄語,本港教育體制須與「一國兩制」相適應,對學生的要求不應只限於「二十一世紀技能」。
楊潤雄寄語,本港教育體制須與「一國兩制」相適應,對學生的要求不應只限於「二十一世紀技能」。

九七回歸,教育施政方針作出巨大改變,由精英教育邁向普及教育,課程改革一浪接一浪,除了學制歷史性改為「三三四」,以文憑試取代會考及高考外,免費教育亦擴至十五年,並大幅增加專上院校學額;隨着特區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投放教育的經常性開支亦大幅增加,由九七年的三百七十多億元,增至今日的逾一千億元。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回歸後的教育改革是重大的根本性改變,重視學生為本的多元發展,與時並進。」 

從首任特首董建華到現任特首林鄭月娥,都把教育形容為「對未來的投資」。回顧二十五年來教育經常性開支,由九七年的三百七十三億元,增至今年達一千零一十九億元,增幅達一點七倍,每年平均增約百分之四;單計現屆政府,過去五年增幅更逾兩成半。楊潤雄在專訪坦言,學生人口現時相較九七年少,教育投放鉅大,足見政府重視。

文憑試成功取代會考高考

  二千年教育改革把教育發展定位於「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課程改革從○一年初中起推行,○九年落實新高中學制等,「教改帶來的是重大與根本性改變,令課程重點推向以學生為本的概念」。以往五年中學、兩年預科、三年大學的學制,改變為「三三四」學制;一二年首屆中學文憑試取代舊制會考及高考,以往的精英教育,從此走向普及教育,而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職業專才教育,以至高中增設應用學習課程,更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界無論是生態與理念上,都有所轉變」。

  新學制把通識教育科列為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不設經審批教科書、課程涵蓋面廣,理念創新,但最終政府承認該科「異化」,去年起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逐步取代,評級亦由以往1至5**,改為只設「達標」與「未達標」。楊潤雄重申,公民科是回應社會詬病的問題,「我們一樣要教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明辨慎思,但要建基於香港、內地與世界發生的事情作深入研究,不再斟酌於時事新聞的討論」。

推公民科解決通識科「異化」

  普及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普及率亦取得長足發展。楊潤雄指,回顧九七年接受高等教育佔適齡學生比例僅約一成八,連同副學位課程亦僅約兩成四,「但時至今日,學士學位比例增至五成半,連同副學位更達八成,這反映回歸後香港發展知識性經濟,專上教育需要更多投入,自資專上院校亦勃蓬發展」。

  小學方面,○九學年起公營學校落實小班教學,每班派位二十五人,令教師更能照顧學生差異,現時已有八成公營小學落實小班。隨着免費幼稚園教育計畫在一七/一八學年推出,取代推行十年的學前教育學券計畫,子女就讀非牟利幼稚園的家長,半日制基本不用交學費,全日制學費亦獲資助,家長只需支付雜費及學費差額。相較回歸前的小一至中三「九年免費教育」,現時幼稚園至中六已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大大減輕家長負擔。

15年免費教育減輕家長負擔

  回歸後政府提倡學生須掌握兩文三語,部分學校更推行「普教中」政策,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中小學推行母語教學,一○學年起落實中學教學語言「微調」安排,容許達標學校自決開設「英文班」,現時全港有逾一百一十所「全開英文班」官津中學,「部分英文班」學校亦可利用「化時為科」等彈性安排,加強英語教學。

  教師待遇亦見改善,包括增加班師比,一八學年更落實教師全面學位化,被指「同工不同酬」的文憑教席,從此成為歷史。楊潤雄亦指,回歸後推行「校本管理」設立法團校董會,把日常管理權責下放給學校,讓學校向家長等持份者問責,提升校政的透明度,對教育界有積極意義。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