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雷雄德│慎防跌倒 足以致命

2022-09-29 12:00

受港人歡迎的行山,最常出現跌倒事故。資料圖片
受港人歡迎的行山,最常出現跌倒事故。資料圖片

前幾天發生兩宗跌倒事件,一名六旬男士疑失足跌落石澗下,倒臥昏迷不醒,搶救後最終不治。另一宗發生在晨運其間,一名中年男士因耳機意外跌落山坡草叢,執拾耳機卻失足滑落約五米深陡峭山坡,幸好被途人發現及時拯救,僅是輕傷。在郊野環境跌倒的風險絕對不能忽視,後果可大可小,必須提升預防跌倒的意識,以免樂極生悲。

衛生署《非傳染病直擊》上月會訊的標題為「慎防跌倒」,指出跌倒可以導致嚴重受傷,是值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 。文章指出二○一九年全球有二點一七億宗跌倒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跌倒是非故意損傷的第二大死亡因素,僅次於交通事故,估計每年有接近七十萬人跌倒而死亡,多達三千多萬宗跌倒個案情況嚴重,須接受治療。

世衛資料顯示,造成跌倒的風險因素包括四大範疇:
 (一)行為風險因素:包括沒有恆常運動習慣、缺乏肌肉力量、平衡力差、飲酒、穿著不合適的鞋或衣物等。以受港人歡迎的行山為例,最常見的跌倒事故有裝備不足,以及穿著不恰當的行山鞋。
(二)環境風險因素:包括地面濕滑不平、陡峭山徑、走廊通道擺放雜物、光線不足等。運動場上的例子,本港部分戶外運動或遊樂設施,晚上照明光線不足,球員或使用者容易看不清楚而滑倒受傷。
(三)社會經濟風險因素:包括社經地位較低、居住環境擠逼、獨居長者等。
(四)生物及醫學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功能障礙、視力較弱、行動不便,以及患上慢性疾病人士等。

在本港,衛生署資料顯示,跌倒是最常見的非故意損傷,在過去一年內發生的所有損傷事件中約佔四成,較多出現於四歲或以下幼童,以及五十五歲以上和長者組群。進行適量恆常運動可以降低跌倒的風險約百分之二十一,尤其是強化肌肉力量及平衡鍛煉等。成年人及長者可進行太極或舞蹈等體能活動,均有助提升身體的功能和平衡能力,減低跌倒的風險。此外,本港居住環境普遍狹窄,市區道路人多擠逼,跌倒的風險經常存在,務須小心。

有關衛生署《非傳染病直擊》會訊「慎防跌倒的全文內容,可參閱以下網址: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aug_2022_chin.pdf(雷雄德)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