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奇】自癒‧癒人

2023-02-19 10:16

陳麗雲是一位社工,曾在港大執教,雖無任何醫學專業背景,卻是一位「心靈仁醫」。她提出的「東方身心靈治療」,成功在不用任何藥物下,改善病人的身心、生理指標。
有說「久病成醫」,這位「仁醫」過去曾受心靈創傷,病到深處領悟「自癒」要訣,進而研究心靈治療推己及人,拯救萬千病友。
她亦是本港推動病人互助的先驅,協助成立第一批病人互助組織。即使已屆退休之齡,仍努力不懈,推動社會關注臨終安寧照顧,讓臨終病人活得有尊嚴。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陳麗雲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陳麗雲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既是社工、社會科學哲學博士,也是平等機會委員會成員。滿滿的學歷和專業經歷,很難想像她有一個自信低落的童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母親湊大我和家姐。我細個身體不好,幼稚園患急性腎炎停學一年,差點死了,自此阿媽對我讀書無要求,寧願我去玩。不過,整個小學階段不可以跑跳、不能上體育堂。」陳麗雲說,她因為來自單親家庭,也成為同學笑柄。
她續說:「在家長聯絡欄,當時同學都寫了父親名字,只得我寫阿媽個名,又因為在『關係』一欄上填寫『母女』(與舞女同音),因而被同學笑。」校園社交受挫,成績亦敬陪末座,「小學四年級,五科不合格;阿媽開始給我補習,補完之後,卻變成七科不合格。當時對讀書無信心,整體來說,自我形象好低。」
人生有所轉變,是因為得到師長的愛,陳麗雲說:「當年媽媽幫人洗衫賺錢,顧客包括一位中學老師一家,媽媽帶我去請教對方讀書方法,那位老師教我,讀書好似同狗仔溝通般,要同書本建立關係,令自己開心,想像打開書本就有開心的事。結果我真的用這種方法讀書,長大後接觸心理學,才知道這個其實是心理學方法。」

人生要咀嚼痛苦、體會苦盡甘來,就像中醫角度,苦味能夠通血管、提升人體免疫力。
人生要咀嚼痛苦、體會苦盡甘來,就像中醫角度,苦味能夠通血管、提升人體免疫力。

 

棄醫修社科

成績拾級而上,中五後轉到英皇書院讀預科,考大學時,成績足以考入一般人眼中的「神科」—醫科,但陳麗雲卻選擇社會科學,「當年見師姐讀醫讀得好辛苦;加上自己鍾意幫人,中學加入聖母軍做義工,曾經志願是做修女,好想幫最窮困嘅人。」
一九七五年,陳麗雲入讀港大社會科學系,當時社科要修讀心理學、社會學、社會福利和經濟。範疇廣博,要「實際」一點,準備將來「向錢看」也不無可能,但陳麗雲目標彷彿只有一個,就是走入群眾、幫助基層,「大學一年級,加入經濟學會,當時學會會搞Ball(舞會),已經懂得如何賺錢;其中有師姐話,她的目標是要試勻全香港的咖啡廳,我覺得她的人生好無聊。」後來,跟隨學社到泰國的奶粉企業職場實習,陳麗雲趁餘暇,走到當地最窮地方體驗赤貧。
立志幫基層,始於七十年代中,「當時太古船塢(今日的太古城)拆卸,工人生計、宿舍、補償不保,又申訴無門,我們去到亦做不到甚麼,但有工人同我們說『你們是大學生,他日入到政府,要記住我們這些貧苦大眾,要記得我們』。」這句話,陳麗雲記了近半個世紀。
首次投入實踐是一九七七年,「當年冬天好凍,我們見到瞓街的露宿者好慘,結果動員港大十個學生宿舍組織,成立『關注露宿者委員會』,二百幾位同學在農曆年廿九、年三十晚出動,統計全港露宿者數目。當時數到千多人,跟住募捐物資,在初二、初三出動分發。期間又深入訪問了二百幾位露宿者,向政府反映實況。政府之後制訂政策,三個單身人士可以申請公屋,亦調升綜援金額。」

一九九五年,陳麗雲(右)曾陪同訪港的戴安娜王妃,出席香港癌症基金會成立的東區醫院癌症病人服務中心開幕典禮。戴妃原擬定在九七年出席善寧會的喪親者支援安家舍中心開幕禮,惟天不從人願。
一九九五年,陳麗雲(右)曾陪同訪港的戴安娜王妃,出席香港癌症基金會成立的東區醫院癌症病人服務中心開幕典禮。戴妃原擬定在九七年出席善寧會的喪親者支援安家舍中心開幕禮,惟天不從人願。

 

釋懷單親遺憾

陳麗雲在大學時,曾到油麻地、觀塘等多區實習,認識和參與多區的社會服務工作。助人以外,發現最需要幫助的原來是自己,「實習期間,參加了方大林牧師的人本主義輔導,十個星期每星期會面兩次,會面結束時常常淚流滿面。十星期後,解開了一直以來,出世後遭父親拋棄的心結。自此,我釋懷了一直潛藏的遺憾。」
不單止對出生於單親家庭釋懷,更令她對人生有更深刻體會,「慈悲,就是要經過大悲大痛,先更加有力量去體會其他人的苦,從而幫人的力量就更大。」陳麗雲就是當中的寫照。解了自身的結,她開始更積極投入各種社會工作。
陳麗雲的丈夫是腫瘤科醫生岑信棠,她順理成章成為社區義工,並開始關注長期病患者復康工作,「九十年代,開始組織本港當時無的長期病患者互助組織,先後有十六個組織成立,其中包括地中海貧血、癌症、腎病、曾接受造口手術等病人,等他們互相幫助、鼓勵。」一九九一年,政府發表《復康政策綠皮書》,她聯同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向政府爭取增加對長期病患者的照顧,提升社區設施。與此同時,她亦致力爭取改善貧窮家庭小孩的支援。
可是,爭取過程中出現問題,「在請願、受訪期間,長期病人哭得厲害、情緒爆發,即使十年前發生的事,他們宛如昨日,同我當日面對單親的經歷一樣,原來潛藏的心靈傷口未處理;組織貧窮小孩和家長去港督府請願期間,雖然小孩已戴上面具,但事後在學校仍被認出、遭取笑;有母親講述家暴經歷後喊足三個月。我原本組織他們爭取權益,但結果我鎅開了他們含膿多年的傷口,並且在滴血。我知道這樣不行,要先幫他們鞏固自身。」

「東方身心靈治療」講求「修心養身」,融合傳統中醫、穴位、氣功和食療。
「東方身心靈治療」講求「修心養身」,融合傳統中醫、穴位、氣功和食療。

 

開創身心靈治療

就是這樣,陳麗雲開始研究一套結合中醫、食療、穴位和氣功的「東方身心靈治療」,「希望病人、服務對象,首先要固本培元,增強自我抵抗力,再面對自身難題。」她參考過不同研究,亦參考過上海癌症俱樂部的中醫結合氣功治療。結果,成功帶領團隊研究出一套沒有西醫藥物介入的「自療」方法。
接受治療的參加者,其血液對抗衰老保護的端粒酶,以及平衡發炎的免疫系統等身體健康指標都得到改善,「我提供清楚科學證據,證明這套融合東方傳統文化的方法,可以改善身體狀況,這是我最自豪的事。」現時,這套「東方身心靈治療」已轉化成不同小組的治療工具,並持續嘗試處理不同病症。
已屆退休的她,身心靈治療工作已有多位同事開展其他領域研究。她保留參與少數政府機構工作外,還致力推動安寧照顧。她呼籲政府和社會盡快改變觀念,「生前不跟家人溝通、臨終又不准家人死亡,延長病者的痛苦其實是不孝。社會對死亡討論準備得太少,我們將會做好多工作,教育怎樣面對臨終者,讓臨終者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感受到生命的樂趣,有尊嚴、活得好。」
陳麗雲的人生座右銘是「化咒詛為歌頌」,「一個Victim(受害者)可以繼續埋怨、咒詛自己的遭遇,但亦可以將遭遇轉化為成長階梯。有人話由B(Birth,出生)到D(Death,死亡)是注定、無得揀。人可以掌握的,就是中間的C(Choice,選擇),你可以選擇自己做一個怎樣的人,做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是正面積極,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選擇」之外,她再加上另一個「C」,「Compassion(慈悲),人生要咀嚼痛苦、體會苦盡甘來,就像中醫角度,苦味能夠通血管、提升人體免疫力。」

陳麗雲(左一)長期從事社工輔導工作,亦關注長期病患者權益,和臨終安寧照顧。
陳麗雲(左一)長期從事社工輔導工作,亦關注長期病患者權益,和臨終安寧照顧。
陳麗雲(左三)是推動本港病人互助的先驅。
陳麗雲(左三)是推動本港病人互助的先驅。

 

上醫治心

在大學選科中,棄「神科」、選社科,一般人眼中多少有點難以理解。在陳麗雲口中卻多麼理所當然。在記者追問下,她淡淡然補充:「當時諗,如果入醫學院,是包尾入去;入社科院就是最叻的一批。不過之後才知道計錯了,因為我是女生,當時醫學院多數是男仔,我會排前些。」記者再追問,若當時未有計錯數,會否選醫科?她沉思半晌,回說:「我也不肯定。」
有說「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心」,陳麗雲當然並非一位開藥治病的醫生。然而,幫眾生由心體認自身遭遇,繼而解開心結,讓心靈由死胡同中釋放,這正正是「上醫」。誠如她說:「我治癒病人數量,絕不亞於一位醫生。」

「化咒詛為歌頌」是陳麗雲的人生座右銘,提醒自己要咀嚼痛苦,體會苦盡甘來。
「化咒詛為歌頌」是陳麗雲的人生座右銘,提醒自己要咀嚼痛苦,體會苦盡甘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