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戰勝癌魔重生 霍何綺華激勵同路人活出真我

2024-03-04 08:25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把抗癌經歷轉化成動力,扶持更多「同路人」跨越難關。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把抗癌經歷轉化成動力,扶持更多「同路人」跨越難關。

女性的力量有多大,沒有人能定斷,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身體力行,把抗癌經歷轉化成動力,扶持更多「同路人」跨越難關。作為公認的「開心果」,霍太憶述20年前確診癌症後晴天霹靂,笑容盡失,幸得家人朋友在旁支撐及修復崩塌的世界,才得以熬過化療「重生」。她形容,患癌前的健康是自然得來,痊瘉後的健康卻是自己爭取,曾有晚期病人樂觀面對癌魔,寄語她「活出真我」,令她反思過去一度活在社會的規範之下,便放開自己,亦更珍惜康復後的每一天。她希望,未來能夠保持堅毅信念,繼續發揮正能量,回饋社會。

門外傳來輕笑聲,身穿粉紅色套裝的霍何綺華慢步入房間,粉紅色除了是溫柔和坦率的代名詞,更是香港乳癌基金會的象徵顏色。霍太直認是粉紅色系「擁躉」,家中收藏大量「戰衣」,看她滔滔不絕聊起櫻花粉及亮粉紅的分別,卻唯獨愛上一種不偏不倚的桃紅色,猶如看到她介於感性和理性中間的「知性美」,亦感覺到這個「家」互相感染彼此的凝聚力。
 

 霍太希望基金會營造出「家」的感覺,讓患者放心互相傾訴。 受訪者提供
霍太希望基金會營造出「家」的感覺,讓患者放心互相傾訴。 受訪者提供


貴為基金會主席,霍太去年榮獲本地雜誌選為「女性的力量」的其中一員,她謙虛指,大概是過去面對困難和逆境,也展出了堅強、勇氣和毅力,而在家中和社會上擔當領導角色,也為不同群體帶來正面影響,「希望可以跟一眾才華洋溢的女性領導者一同回饋社會。」霍太指,不應着眼於「女性」二字,最重要把動力傳遞開去,「幫助別人已為社會帶來力量。」

這種「力量」得來不易,因為霍太在20年前曾經確診乳癌。她收起笑容,緩緩道出過去的故事,「確診時既緊張又忐忑,好像進入了黑洞,整個世界都定格了。」霍太指,抽取淋巴組織化驗、等待結果,及後得知要做化療是最難接受的,直言內心也想盡量忘記往事。她對記者莞爾一笑,因「不記還須記」,那既是刻骨銘心的印記,亦是她重生的證明。

感激丈夫子女留港陪伴渡過難關

她坦言,患癌固然心情不好,但天塌下來之際,工作繁忙的丈夫伸手撐起餘下的半邊天,再與家人攜手修補天幕,「當時唯一令我開心的是先生把手上所有業務放下,留在香港,把海外會議全都安排來港,有人支持是最大的後盾。」她憶述,那時自己很被動,皆因日常打理家頭細務,是家中「三軍總司令」,卻因患癌而逼不得已後退成為「兵仔」,轉由丈夫及子女領軍,慶幸打了漂亮的一仗。她續說,除了4名子女全都留港跟她走過這段抗癌路,朋友、鄰居,甚至遠房親戚也在身邊支持,「全都是我強大的後盾。」
 

霍太愛笑,也愛透過笑聲表達內心。
霍太愛笑,也愛透過笑聲表達內心。


說起家庭,霍太重現笑容,大方分享化療路上的「趣事」,「每次化療都像開派對,沒有10個人都有8個人;以為自己捱不過,原來也捱到。」霍太指,起初對化療有戒心,為她主診的張淑儀醫生便安排基金會第二任主席蔡梁婉薇到場,二人相見後,霍太慨歎眼前的蔡太經歷過化療卻毫無病態,便慢慢欣然接受,「原來化療不是世界末日。」

霍太憶述,當時蔡太關心自己、體貼入微,令她覺得「同路人」的角色十分重要。她直言,癌症患者確診後要不斷進出醫院見醫生,但一眾醫護人員「未曾患癌」,或跟患者有隔膜,「會覺得她們只是『照辦煮碗』地醫治我,是否真的知道化療有多辛苦?」她形容,當「同路人」與患者見面,前者能向後者派發「定心丸」,兩者溝通上也更能暢所欲言,「大家都明白回家後不想跟家人分享痛苦,因為家人不理解又擔心,但在基金會內分享,同路人會明白。」

病人樂天態度面對逆境最深刻

眼見基金會各個地方都放滿心意卡,霍太指,希望營造「家」的感覺,讓患者放心互相傾訴,把問題說出來,「初來甫到會十分憂慮,覺得自己患癌對家庭沒有貢獻,但來到基金會與大家促膝長談,就會明白還有希望。」
 

霍太曾出版乳癌指南書籍《乳癌100問》。
霍太曾出版乳癌指南書籍《乳癌100問》。


2014年,霍太決定把同路人的抗癌心路歷程結集成書,出版了《乳癌100問》,各個故事仍然刻印在霍太的腦海中,尤其是一名第三期乳癌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她指,初次見面已心裏一沉,皆因癌症越晚期,患者的10年存活率越低,「期數高的病人多數眉頭深鎖,我與她會面前也抖擻精神。」可是,病人選擇以樂天態度面對逆境,霍太由衷地欣賞她,「她跟我分享,期數只是數字,每天也在爭取更長遠的生活,十分正面。」

她續說,對方一句「活出真我」為她帶來啟發,「很多時候做人會有把『尺』,但別人和自己的標準有異,便失去了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規範之中。」她語重心長地道出,「當每一日都是賺回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自己而活。」她形容,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就算「尺」上沒有刻度都不要緊,活得開心已經足夠,希望跟所有癌症患者分享這件真人真事,「就算健康疾苦,做人都應該做自己,不用做別人的榜樣。」
 

霍何綺華指,「同路人」能向患者派發「定心丸」。 受訪者提供
霍何綺華指,「同路人」能向患者派發「定心丸」。 受訪者提供


用「珍惜」總結患癌康復轉變

霍太續說,該次分享對她如同當頭棒喝,因為她也曾經追着別人的標準行事,「尺度是社會定出來的,大家都希望展現出真善美的一面,變相做了別人想我們做的事情,而非自己想實踐的事情。」她感恩不少患者正朝着此樂觀的方向昂首闊步,內心亦變得更加強大,「患病像攀過高山,遇上困難要接受和面對,那只是一道尚待你跨越的難關,一定會過得到。」她又說,經此一役凡事「健康行先」,因為沒有健康就沒有快樂,患癌前的健康是自然得來,痊瘉後的健康卻是自己爭取的,很高興能展開「第二次人生」,「健康在自己手中,我要盡量珍惜自己的健康和身邊所擁有的。」

與霍太一席話,知道她愛笑,也愛透過笑聲表達內心。20年過去,霍太用「珍惜」二字總結她患癌康復的轉變,也希望繼續回饋社會,「不一定要擔任高薪厚職才能幫助別人,只要抱着日行一善的心態,多向患者傳遞安慰的說話,已能達成很大的影響。」
 

霍何綺華(左)與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右)一同出席星島新聞集團主辦的2017年傑出領袖選舉頒獎典禮。
霍何綺華(左)與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右)一同出席星島新聞集團主辦的2017年傑出領袖選舉頒獎典禮。


基金會提供理髮服務 減輕病人掉髮之「痛」

除了承受化療帶來的痛苦,不少女性患者都會狠心剪去長髮,減少掉髮帶來的煩惱。霍太指,不少病人認為這種「痛」比患病的痛楚更難以言喻,因此,基金會費盡心機提供相關服務,期望患者能順利渡過難關。

「剪頭髮往往都會哭起來。」霍太分享,由於化療會引起掉髮問題,不少患者都會把長長秀髮換成貼服短髮。她形容,病人要接受化療已感不安,加上剪髮更是雙重打擊,因為長髮是普遍傳統女性的象徵,僅幾毫米長的髮型是不少患者的心理障礙,「很多病人一上理髮椅就開始掉眼淚,泣不成聲。」

有見及此,基金會花了不少準備,以提供理髮服務,如先安排患者會見心理學家,明白確診並非絕症。霍太說,「坐上理髮椅,內心必然不舒服、不開心,希望她們知道患癌不等同『判死刑』,只是其中一道可以跨越的難關。」她指,經過深層對話,病人都會明白治療後可再生出幼嫩的頭髮,也看到「出路」和「將來」,「會看到她們不再哭了,見證其轉變。」此外,基金會也有邀請化妝師教患者化妝技巧,讓她們在整理頭髮以外也可以打扮,重拾信心。
 

香港乳癌基金會一直提倡「及早發現,治療關鍵」。 受訪者提供
香港乳癌基金會一直提倡「及早發現,治療關鍵」。 受訪者提供


冀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恆常化

港府於2021年開展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霍太形容該是本地乳癌政策的一大里程碑,期望計劃長遠能夠恆常化,讓更多婦女關注乳房健康。

基金會一直提倡「及早發現,治療關鍵」,霍太憶述,當年也是透過自我檢查發現身體有異樣。據了解,截至去年3月,全港有近2萬名年屆44至69歲的婦女接受乳癌風險評估,惟她指,會方早年調查發現,80%受訪婦女都明白乳房X光造影篩查的重要性,實際卻只有不足20%付諸實行,有必要加強推廣。

她希望政府除了為高風險群組提供篩查服務,也要多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婦女,「她們都是家庭經濟支柱,即使發現乳房有異樣也諸多推搪不作檢查,最後發現癌症期數都較高,希望政府在這些『重災區』多作推廣,讓更多人受惠。」她續說,全球有34個地方也有全面的乳癌篩查,長遠希望港府借鏡把計劃恆常化及全民化,「期望香港急起直追,為婦女謀福利。」

記者:仇凱瑭

攝影:劉駿軒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