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拆解器官捐贈迷思 黃思豪見證病者重生

2024-03-25 08:45

黃思豪醫生喜見年輕人增加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希望拆解市民的迷思。
黃思豪醫生喜見年輕人增加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希望拆解市民的迷思。

近日一名患急性肝病的消防員因未及「換肝」辭世,再喚起公眾關注器官捐贈的逼切性。現時全港有逾2600名市民輪候移植心、肝等器官,當中輪候腎臟移植佔最多,香港腎科學會主席黃思豪醫生指,腎衰竭患者雖可透過「洗肚」及「洗血」治療,但「換腎」才能讓病者重生。身兼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的黃醫生指,市民對器官捐贈仍有多項迷思,但喜見其在年輕群體的認受性增加,讓他看到希望。他指,曾有家屬反映,強忍傷痛捐出至親器官並不容易,惟當得悉能協助延續別人的性命,頓感意義非凡。 

香港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方之一,2022年本港每百萬人中,只有4.7名器官捐贈者,僅及西班牙(46人)及美國(44.5人)等全球器官捐贈率最高地方的10分1,當年本港有2451人輪候腎臟移植,但只進行了56宗移植,輪候時間更長達56個月。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成立多時,但登記人數僅逾36萬,佔香港人口不足5%。黃醫生再引述統計處今年發表的調查,450萬名市民中只有22.9%願意在離世後捐出器官,情況並不樂觀。
 

黃醫生經常出席腎科公眾推廣活動。
黃醫生經常出席腎科公眾推廣活動。


登記器官捐贈人數及器官捐贈率均偏低,本身是腎科專科醫生的黃醫生認為,反映各界仍需努力破除公眾迷思。去年底他所屬的香港腎科學會進行了調查,亦發現青少年對器官捐贈存在多項誤解,包括以為只有成年人及完全健康的人士才可捐器官。黃醫生解釋,未滿18歲的青少年亦可登記捐贈器官,惟須經家長或監護人解釋,且明白捐贈的意義;長期病患者若病情穩定及身體機能良好,並經醫療團隊評定合適,亦可捐贈;癌症病者一般只能捐贈眼角膜。

暫不宜立法強制捐贈器官

黃醫生提到,港人有保留全屍傳統思想,家屬未必願意執行當事人的意願。他稱,前線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即使發現已登記的潛在捐贈者,但因登記中央捐贈名冊並無法律效力,加上當事人無法再表明心願,若作為遺體處理人的家屬不願作出捐贈,便會錯過捐出器官的機會。不過,他強調暫不宜立法強制捐贈,以免令家屬不安及留下遺憾。
 

聯合醫院正進行擴建,黃醫生指腎科住院病房及腎科日間中心將分階段搬到新大樓。
聯合醫院正進行擴建,黃醫生指腎科住院病房及腎科日間中心將分階段搬到新大樓。
醫生入行30年,圖為他早年於瑪嘉烈醫院實習。
醫生入行30年,圖為他早年於瑪嘉烈醫院實習。


現時全港有2600多名市民輪候移植心、肝及腎等器官,當中輪候腎臟的病者佔93%。公眾普遍以為移植腎臟的逼切性,不及肝及心肺病者,黃醫生指,現時腎衰竭患者雖可透過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及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治療,減低病情惡化機會,可是「換腎」才是腎衰竭病者的最有效治療方法。多年來眼見不少病者「換腎」後逆轉人生,他更感捐贈的逼切性。

最令他印象深刻是一名本身患有腎炎的女病者,因惡化至腎衰竭,需要「洗肚」舒緩病情,惟過程中要將外來喉管接入體內,令病者感不習慣及辛苦,亦令她立下決心希望「換腎」達致徹底康復。黃醫生指該病友十分堅毅,默默忍受種種不適,亦勤做運動控制病情,等候隨時來到的「換腎」機會,數年後終迎來移植手術。

換腎後開展新生成運動員

然而,故事並未終結,黃醫生指這名正能量滿滿的女病友,於康復期間遵從醫生及營養師叮囑,服食抗排斥藥穩定病情,並繼續做瑜伽等運動強健身體。過程中,她認識到其他經歷移植手術的運動員,因而展開運動生涯,去年更獲選代表香港參加世界移植運動會,奪獎而回。他直言,女病友因「換腎」經歷兩次人生的故事,感動人心。
 

黃醫生希望更多市民登記及支持器官捐贈。
黃醫生希望更多市民登記及支持器官捐贈。


器官捐贈是一次施與受的歷程,每位獲器官移植的病者都重獲新生,但同時意味另一個生命的終結。對捐贈者家屬而言,尚未從至親離世的悲慟中恢復過來,便要為捐出器官作抉擇。作為醫者,黃醫生對家屬的無私由衷敬佩,亦感謝他們的大愛得以使別人的性命延續。他續稱,年前曾有一名少女不幸離世,其家人遵循少女生前捐贈器官的意願,捐出少女的心、肺、肝、腎、皮膚和眼角膜,成功移植到7位病人身上。

捐贈者家屬:生命延續新篇

少女的姐姐其後分享,當妹妹那些原本將會化為塵土的器官,得以在有需要的病者身上繼續運作,亦讓妹妹的生命延續新篇。這名豁達的姐姐更笑言,「可能某天在街上遇上的陌生人,正懷着妹妹的器官。」黃醫生續稱,少女的姐姐其後收到眼角膜受贈者的心意卡,對方寫下真誠的致謝,「明天的意義非凡,在我是看見希望的曙光,用這雙眼睛再次感受世界的美,我會用這雙得來不易的眼睛,延續這份非凡的意義。」少女家人坦言,看到這片言隻字頓感釋懷。黃醫生亦指,「捐贈器官,除了能延續生命,帶來希望,亦讓捐贈者家屬走出傷痛。」

在300名參與香港腎科學會調查的青少年中,有75%表示願意於離世後捐出器官。他盼望當局於中小學加強宣傳器官捐贈,讓下一代理解施與受的得着和意義,深信假以時日,捐贈率將會提高,讓更多病者獲得移植,重燃希望,活出豐盛人生。
 

近年黃醫生愛上飲咖啡,每早工作後會手沖一杯咖啡飲用,並作休息。
近年黃醫生愛上飲咖啡,每早工作後會手沖一杯咖啡飲用,並作休息。


至親離世成習醫誘因 從咖啡豆體會管理之道

行醫近30年,黃思豪醫生指,選擇習醫與一位至親去世有關,許願日後「要把難醫治的病人也醫好」。近年晉身管理層的他愛上飲咖啡,亦從咖啡豆體會管理之道,要兼收並蓄,廣納意見。

黃醫生自言,從小喜歡群體生活,中學時代就讀伊利沙伯中學,已參與籌辦校內天文學會的觀星活動,亦是學校「營地管理員協會」的成員,當時曾打算大學時唸工商管理的相關課程。可是其後一名至親去世,讓他萌生當醫生的念頭,最終於大學選修醫科,並以腎科為專業路向。
 

黃醫生放假除了行山,亦愛到郊外攝影。
黃醫生放假除了行山,亦愛到郊外攝影。
黃醫生大學時期到外地旅行時留影。
黃醫生大學時期到外地旅行時留影。


慢性腎病屬長期病,病者需長期服藥及覆診控制病情,黃醫生毋忘當日「要把難醫治的病人也醫好」的承諾,腎科專科醫生跟病人關係細水長流,現時仍看症的他指,當看到病人病情好轉,或成功「換腎」都替對方高興,甚至簡單如新年時跟病人互祝「新年快樂」,亦希望為對方送上支持和鼓勵。

2013年起黃醫生出任聯合醫院腎科主管,去年更出任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並繼續兼任腎科主管職務,日常工作需處理不少行政及管理事務。近年他愛上飲咖啡,每天早上約10時完成首輪工作,便會手沖咖啡飲用,以作休息。

他自言偏愛堅果風味的咖啡豆,但亦不抗拒果香,因為不同咖啡豆各有優點,需細味品嘗,正如作為部門掌舵人,更需宏觀思考,兼顧及平衡不同意見。

夥團隊拍攝護腎短片 與市民齊守護健康

現時輪候「換腎」時間數以年計,黃醫生指,教育病人照顧好自己,等待移植機會十分重要。近年他粉墨登場,與腎科團隊合作拍攝「護腎者聯盟」短片,加強宣傳。
 

黃醫生與醫護團隊製作「護腎者聯盟」短片,向病友灌輸護腎知識。
黃醫生與醫護團隊製作「護腎者聯盟」短片,向病友灌輸護腎知識。


該短片於2021年拍攝,他指,當時團隊希望以生動手法製作片段,經過一番「腦震盪」,終決定參考超級英雄電影的情節,由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及醫務社工分飾不同角色,輪流講解護腎方法。至於黃醫生則「做回自己」,以醫生角度告訴病人,即使治療路不易,但路上病者並不孤單,醫護團隊會一起同行照應。

短片現於聯合醫院腎科專科門診的診症大堂播放,他稱,不少病人反映短片有趣,較傳統由醫生護士自說自話的說教模式更易「入腦」,盼能與市民一起守護腎臟健康。

記者:關英傑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