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社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積極行動最實際

2024-09-06 10:18

星島社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積極行動最實際
星島社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積極行動最實際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一定優勢,尤其在高科技方面實力雄厚,但須具備創新思維,用好人才,積極行動,才能更好地發揮優勢,推動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走在前頭,並為國家作出貢獻。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日前在「2024創科+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致辭時指出,香港是內地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得益者,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也應該是創新者、貢獻者和先行者。他強調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條件優越、實力雄厚,可謂是風向標、動力源、加油站和競技場,必須科技先行,關鍵在人才,應該推動特區各界高度重視「科技+新質生產力」。

鄭雁雄講話具啟發意義

鄭主任講話對香港具有啟發意義,亦強化了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自信。首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連接內地市場,又對接國際資源和接觸到外國最新科技資訊,可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超級聯繫人角色。香港同時擁有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在法律制度和專業服務有國際化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憑藉健全法制可有效保障知識產權,從而激發創新活力,為創科生態圈提供有利環境。

新質生產力是用創新科技,包括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生產模式,突破傳統生產力,提升產能和產品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須科技先行,科技創新建基於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擁用科研人才,而這正是香港的強項。香港有5間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大學之列,羅致世界知名學者任教,教職員的科研成果豐碩並得到國際認可,加上當局近年積極推動將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商品化,然後結合大灣區的先進製造業產能,實現優勢互補,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雖然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優勢,但若不能發揮出來,猶如坐擁巨資而不運用,故須大膽創新。以晶片為例,西方通過禁止出口與製造晶片相關的儀器、技術,以卡脖子方式拖慢內地高科技發展,若按傳統研究方式慢慢追,也要幾十年才能拉近彼此距離。要在晶片技術出現突破,便不能用舊思維來解決這問題,須用新思維、新辦法,從新材料入手,突破西方技術掣肘,才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升級換代可能。這折射到香港傳統產業,企業家應對新事物、新技術時應持開放態度,敢於求變,結合新科技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三中全會提出支持香港建設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意義重大。推動科技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相結合,關鍵是廣納人才。港府在近兩年推出多項搶人才計劃成效顯著,已批出逾20萬宗申請,當中逾13萬人已抵港。當局應繼續吸納高端人才,盡快建立完善創科生態圈,並做好人才居住、子女教育配套,為留住人才創造條件,而且還要積極培育人才。

廣納並須培育本地人才

內地早前公布將港大、中大納入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國優計劃」)第二批試點名單,讓內地本科畢業生來港完成碩士課程後,可留港執教。「國優計劃」主打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等課程,恰好是本港教育界最薄弱一環,有助引入優質STEM師資,培育本港創科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坐而論道,而是要坐言起行,正如鄭雁雄主任指出,關鍵是做起來。特區政府已綜合自身優勢,鎖定了幾個重點發展的創科範疇,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醫藥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金融科技等,社會各界應盡速行動,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推動本港產業升級轉型,助力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創新和製造中心,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使命。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