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債遇上千億財赤 認購不足是市民「不識貨」? 李聲揚:難保機構投資者心態轉變

2024-12-15 06:00

基建債遇上千億財赤 認購不足是市民「不識貨」? 李聲揚:難保機構投資者心態轉變
基建債遇上千億財赤 認購不足是市民「不識貨」? 李聲揚:難保機構投資者心態轉變

政府發行零售基建債,結果認購不足。以零售債來說,是2011年以來首次認購不足。主要原因其實並非財赤問題,而認購不足也不會對政府營運有大影響,可是整件事給人的觀感比較差。政府內部可能自有盤算,可能認為認購不足也不是大問題,勉強用高價去吸引人認購,反而可能不利財政,而反正現在機構投資者對港府信心不俗。可是三人成虎,機構投資者也是人,難保因為此單新聞,改變對港府觀感,今日有信心,未必明天仍有。政府中人值得思考一下,今次事件的處理,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早前政府發行零售基建債券,目標是集資200億元,但結果只有13萬人認購,認購額大約180億元。換句話講,就是不足數,也是2011年來,首次零售債券認購不足。當然,發債規模少20億元,不會對政府營運造成任何影響。反正之前有不少評論,都認為政府不應靠借貸度日,借少一點,未必是壞事。

何不下調發債規模?

政府方面的解釋,相當官腔。政府回應提到近期港股表現好,新股市場活躍,而且市民預期減息,這些因素都不利基建債認購。這些原因也合理,問題是照計政府在發行時已經知道,為何不選擇下調發債規模?

基建債的3.5厘息率低過定期存款,並不吸引,看似合理,但筆者並不信服。
基建債的3.5厘息率低過定期存款,並不吸引,看似合理,但筆者並不信服。

坊間的講法,是基建債的3.5厘息率,低過定期存款,並不吸引。這解釋看似合理,但筆者並不信服。原因很簡單:兩者根本不可直接比較。定期存款頂多讓你做一年,但基建債讓你鎖定3年利息,此其一。另外,基建債的入場門檻低,1萬元也可以,以此銀碼到銀行做定期,息口肯定差。事實上,早前發的銀債,息率也是「低過定期」,但筆者也建議大家認購,銀債的認購反應也很好。

銀債消耗部份購買力

基建債認購不足,可能反映政府在宣傳推廣上不夠積極。銀債及通脹掛鈎債券發行多年,認購者都熟悉,銀行券商也落力推廣。可是這個基建債呢?筆者肯定,身邊談論的人不多。當然了,政府早前已發行了銀債,也其實消耗了坊間部份購買力。

至於不少人談到的財赤問題,也是原因之一。港府的財政問題,並非新鮮事。但為何大家認購銀債時,卻不擔心?關鍵是今次基建債認購期間,剛好和港府公佈千億財赤的新聞重叠。總會有些認購者,聽到這些新聞,或網上的評論,會感到有點不安。

以筆者所知,政府內部並不認為今次認購不足事件有何問題。事實上,政府早前也向機構投資者發債,中標利率比基建債更低。這其實也是一直的情況:政府在大戶間的發債成本,比起向市民集資更便宜。所以,某程度上政府是向市民「賣大包」,當然也希望搞活零售債券市場。

機構投資者心態也變

現在的情況,似乎是機構投資者反而願意以更便宜的息口借錢給政府。所以亦有政府中人私下對筆者說,是市民「不識貨」。而政府若勉強以高息去吸引市民,反而令利息開支更大,也難保會被人演繹為「要高息才有人買,肯定有問題」。

這種講法,當然也有道理。問題是機構投資者的決策人,也是普通人一個。當基建債認購不足的新聞不斷發酵,難保機構投資者的心態也轉變。今日仍願意以相對低息借錢給政府的機構投資者,他日就未必如此慷慨了。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

韓國經濟實況 比大家想像中差更多 李聲揚:若香港叫蕭條 韓國不知叫甚麼了

美股價量齊升無人之境 食正升浪靠保持信心|晉佳

谷子經濟勿忘德林|唐牛

從22億教訓到張敬軒5億奇跡:羅淑佩能否改寫香港盛事經濟?|梁偉聰

特朗普驚失美元霸權|曾智華

減息周期點揀股?|曾淵滄

恒指過去25年升45% 年均回報僅1.5% 林本利:盈富未能創造財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