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倡重新定義聚焦推廣 今年已辦盛事破200項 效益不少也有差評

2024-12-16 18:00

香港七欖為本港知名盛事,明年將移師啟德體育園舉辦。
香港七欖為本港知名盛事,明年將移師啟德體育園舉辦。

《盛事經濟系列》之檢視回饋篇

政府年初成立跨部門的「盛事統籌協調組」,力谷盛事經濟,然而舉辦的盛事中,到底多少項達到原先預期的關注度及參與度?本報通過系列報道,檢討過去一年的盛事成效,當中包括統計今年1至11月共217項盛事,分析各「盛事」性質、規模及參與人數,並邀請逾20位相關業界人士點評其成效。不少人認為,今年的「盛事年表」略有「水分」,部分盛事規模小、經濟效益受限,有需要重新定義和評估,重視質量,加入創新元素,聚焦重點盛事推廣,真正打造出公眾和旅客認同的「香港盛事」。 

要解構盛事,須先了解何謂盛事。翻查「香港盛事年表」,所列盛事廣泛,由大型體育活動、藝術展覽、商貿展,到特定行業組織年會等。香港品牌網站未有詳細列明盛事的定義,提到「國際大型盛事對香港具有策略性意義,不但帶來經濟效益,更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翹楚和旅客」;旅遊發展局則指,目前以3大因素挑選盛事,包括對市民和旅客的吸引力、在全球營造正面曝光,以及展示香港的策略地位。

兩者均強調盛事要大規模、具國際性,能聚集旅客,促進經濟,並提升本港形象。

本報整理今年1月至11月舉辦、列入盛事年表的217個活動(見表),按會議論壇(55項)、展覽(54項)、文化藝術(33項)、公眾活動(33項)、運動賽事(32項)和本土文化(6項)分類,定位重疊者按該項目的重點活動區分,當中有4項難以分類,包括「亞洲50大最佳酒吧」頒獎禮、初創培養計劃決賽「創業快綫決選日」、「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獎典禮」及「三跑道系統啟用典禮」。

按各類別已公布的參與人數,公眾活動和文化藝術活動相對較能「吸客」。前者16項中有12項(75%)的參與者達10萬人或以上,其中500萬人次參與「《100%多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光顧紀念品店的消費者人均花費1000元,附近商場人流升近40%,帶動餐飲及零售業銷售增30%;最少人參與的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兩場演出吸引近2萬名觀眾,場均1萬人,實際已遠超室內音樂廳能容納的人數。

至於文化藝術活動,有17項已公布人數,7項(41%)達10萬人或以上,其中大型戶外藝術計劃「藝術@維港2024」項目「《梵高·樂印》」錄得超過200萬人次參觀。與之相對是會議論壇範疇,47項中有15項(32%)少於1000人參與,其中「第42屆亞洲及太平洋懲教首長會議」因限定首長級和代表出席,最終人數為140人;展覽則呈兩極化,書展、運動消博覽及零食世界3展合共有99萬人次參與,而1萬人以下的展覽有至少8項,首屆「超級樞紐博覽會」有2000名參與者。

總括已舉辦的盛事,有旅遊業人士認為,各項盛事的參與人數極具落差,容易讓旅客誤解,舉例盛事之一的五一「幻彩詠香江」煙火表演,事後獲內地旅客差評,除天氣不佳影響,亦有期望值的差距,「同表上有除夕倒數、新年、回歸和國慶煙花,有機會帶給旅客錯覺,最好統一規模。」

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說,政府在落實對「盛事」的定義出現了不少偏差,部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有限的活動,例如在中秋舉辦的「甲辰年中秋綵燈會」,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展現方式,實際各區每年都有舉辦,「該類活動僅屬於區域活動範疇,未必是直接帶動旅遊需求的項目,其盈利能力與盛事經濟的目標尚有差距。」

為期1個月的甲辰年中秋綵燈會,錄得69.53萬參與人次。有旅行社負責人說,能否鼓勵消費是重點。他舉例,不少公眾活動如「Chubby Hearts Hong Kong」等,應界定為社區大型活動,「可以為港人帶來歡樂,或吸引內地旅客訪港,但直白點說,旅客可以全程光看、光逛,不必消費,能擦靚旅客數字,卻難使本地經濟得益。」

國際邁阿密來港有帶動消費

年初「Tatler XFEST香港隊vs國際邁阿密」賽事被形容為「公關災難」,該盛事與同有負評的「2024香港國際桌球明星挑戰賽」已被悄悄踢出盛事年表。惟有體育界人士提到,撇除美斯風波,該活動是少數能帶動消費的體育盛事,「許多球迷特意來港追星,商家發展出很多限定產品」,對比今年在港舉辦的世界賽,部分項目冷門少港人認識,較普及的則缺少普羅大眾認識的明星選手,「市民根本不知道香港有辦那些比賽。」

「盛事不是自己說了算,更重要是別人的肯定!」經濟學者李兆波說,宜參考參與人數,以及本地市民和國際旅客的參與比例。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強調,一年過去,應多調查研究公眾和旅客的反應,「是否真的喜歡這些盛事,亦要詢問中小型商戶有否因盛事得益,還是活動只凝聚人氣,無法轉化?」

除夕夜舉辦的跨年倒數煙花,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於維港兩岸欣賞。
除夕夜舉辦的跨年倒數煙花,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於維港兩岸欣賞。

綵燈會等本土項目乏新鮮感

據統計,展覽、本土文化、文化藝術和公眾活動,每年舉辦的較偶發性多,其中46項(85%)展覽為每年舉辦;6項本土文化活動均為每年舉辦。「換湯不換藥」或減新鮮感,旅遊學者黃家榮指,要注意與時並進,適量加入新內容,增加新體驗,才能永續。

另一方面,文化藝術類盛事平均辦79.2天為最長,當中12項舉辦超過100天;會議論壇、展覽和運動賽事則平均舉辦3天半至5天,其中10項賽事只舉辦1天。

鄺家麒說,今年盛事多獨立發生,彼此間沒有連繫,無以為繼,期望本港明年有更好規劃,串連活動,提升參與者的投入度,同時給機會商家,「活動要有前有後,太單一、即日完的話難營銷,更深入才能把握熱潮,帶動消費。」

近乎所有受訪者皆認為有必要「聚焦」,立法會議員何敬康指出,有需要分為「全年活動列表」和「盛事年表」,並定義何謂「盛事」,「花卉展屬地區性活動,殯儀及墓園博覽暨會議是業界盛事,該類非全港性活動可以放入活動列表,盛事貴精不貴多。」

「政策制訂初期,當局或為盡快看到成果,有先試再說的心態。」城大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教授何達基坦言,本港需要從中學到教訓,重新調整對市場和社會需求的認知,作出改善。

七欖渣馬盛中之盛 思考加乘效益 

有意見指,應助本港廣受好評的盛事更上一層樓,另有業界人士認為應量力而為。

明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將移師啟德體育園舉辦,全面升級。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指,針對渣打馬拉松、香港七欖等大規模賽事,如何令其進一步發揮更大效益,是本港未來的課題。他舉例,可在七欖前期,在全港舉辦不同類型的欖球活動,以更多的聯乘合作,炒起整體氣氛,相信能提升其吸引力。

文化界別的「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當中涵蓋全球第二大國際影視交易市場——「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目前影視娛樂博覽涵蓋10大節目,為期1個月,覆蓋面廣,資深電影工作者田啟文說,「超越第一要有時間和改變,不宜盲目『要更多』,有時要量力而為,而非好成功便架床疊屋,搞得多會『內卷』,相同的東西辦得多便不矜貴。」

每日雜誌組

《盛事經濟系列》

精益求精篇:每日雜誌|籲打造品牌故事 突出本港優勢 盛事新意未夠多 連結本地文化展個性

永續發展篇:每日雜誌|應促進本地業界發展 制訂KPI監察 明年上半年百項盛事 展覽主力料旅客飆5成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