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构想漂浮城市 处处明日大屿

2022-01-24 00:00

香港四面环海,当有人抱怨土地不足时,一些人会思考将汪洋大海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说的不是移山填海,而是建造漂浮水上的公共空间、住宅。这在外国早已付诸实行,联合国和南韩釜山市政府更落实要兴建漂浮城市。类似的概念,在香港是否可行?

维港的迷人景色,一直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到海滨长廊游玩。去年十二月底开放的湾仔海滨「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当中设有首个维港无栏杆式沿岸设计「海岸堤阶」,当局又于竣工典礼在水体上搭建舞台进行音乐表演。

本港表演场地长期被指不足,在水上搭建表演舞台,或可成为新型表演场地。在水上构建漂浮建筑物,展示人类在海上生活的多元可能,外国已不乏例子。

可能性一:设舞台 造湿地 新加坡创公共空间

在二○○○年代,新加坡政府决定关闭国家体育馆,并兴建新的新加坡体育中心。为了应付新场地启用前的大型活动场地需求,当地政府选址滨海湾,花十三个月建出一个浮动舞台,面积为一百二十米乘八十三米,号称世上首个和最大的浮动舞台,可承受一千零七十吨重量。浮动舞台二○○七年启用后,成为新加坡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主要场地,包括一级方程式赛车赛事。

新加坡政府亦在榜鹅水库安装人工浮岛,建造盛港浮动湿地。这片约半公顷大的湿地不但美化环境,还帮助清除水中化学物,改善水库水质,以及吸引动物觅食和栖息,提高生物多样性。

可能性二:建住宅 荷兰聚落成村

在逾四分之一国土处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有建筑师和居民发展漂浮在水上的住宅社区,希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并起示范作用。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北部,有一个由四十六个家庭、共逾一百五十名居民组成的漂浮村庄Schoonschip。居民住在浮动的半独立式住宅,房子会随着水的流动,在钢制的基座杆上下滑行。

漂浮住宅是在岸上建好,其底座灌满回收而来的混凝土以稳定重量,之后用拖船拉出水面,停泊在湖牀之上。屋主安放家具时须小心计算重量,如放置了钢琴后,需在其对面摆放相若重量的物品,以保持房子平衡。

可能性三:联合国倡可持续漂浮城市 应对气候危机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危机。对此,漂浮于海上的生活方式,被联合国视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和城市化危机的创新方案。

科技公司OCEANIX在联合国人居署支持下,公布了全球首个可容纳一万名居民的可持续漂浮城市愿景。漂浮城市每个人工浮岛面积约为两公顷,可容纳约三百人,是居民生活、工作和聚会的社区。每六个社区可以组成一条最多住一千六百五十人的环型村落,而六条村连接起来,则成为容纳一万人的漂浮城市。

漂流城市被设想为一个能随着海平面一同上升的防洪基础设施,建立一个综合闭环零废系统,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靠收集雨水、海水化淡等方式生产食水,并以户外耕种、鱼菜共生及有机海产养殖等方式生产食物,实现自给自足。联合国人居署、南韩釜山市政府和OCEANIX于去年十一月签订协议,在釜山建造全球首座可持续漂浮城市的原型,预计二○二五年建成。
水体创空间  技术、执行、成本挑战重重

香港于水体创造空间,多数依赖在沿岸地区填海,现届政府更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建议填海建造面积一千公顷的人工岛。环境谘询委员会于去年十一月讨论「明日大屿」前期研究,有委员在会上建议,明日大屿规划可兴建大型浮动建设,作休憩场所、湿地公园或商场,只要一至两成地方用上浮动建设,便可减少二百至三百公顷填海,减低成本和生态影响。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当时回应,会研究及考虑相关建议。

在香港建造漂浮空间,跟各个海外例子一样,需面对多项技术、执行、成本上的挑战。如釜山即将兴建的漂浮城市原型,预料便耗资达两亿美元。而舒适安全、财政可负担和可扩充规模的大型漂浮生活社区,至今亦尚未实现。

兴建漂浮城市,需从长计议,香港不妨先以小型社区设施作试验。参考新加坡兴建浮动舞台的经验,建设单一设施也有不少技术困难,例如舞台选址在近岸浅水区,限制了平台的深度。法律上如何定义和监管浮动建筑物,亦是另一有待讨论的问题。荷兰政府便正修订其置业法例,将漂浮住宅定义为「不可移动的房屋」而非「船只」,以简化行政程序。

除了填海造地,利用水体创造空间,尚有不同可能性。建构漂浮的社区设施和住宅,在全球各地正在发生,虽然此刻仍需要跨越技术、资金、执行方面的重重障碍,未来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如何与水体「和谐共存」,值得社会关心。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