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即弃塑胶消耗量惊人 支持政府立例规管

2022-01-26 00:00

塑胶污染是全球正面对的问题,即弃塑胶非生物可降解,通常难以回收,处置不当更易导致土地和海洋污染。根据《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在一九年的统计数字,香港弃置塑胶的每日平均量达到二千三百二十公吨,其中包括了达一千一百一十一公吨的透明包装胶膜、玩具及废料等的「其他塑料废物」。虽然本港已实施胶袋徵费近十二年,惟废塑胶弃置量仍然高踞堆填区第三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起伏不定,疫情下市民的网上购物需求上升,间接增加了使用塑胶包装的机会。

政府早前就管制即弃塑胶谘询公众,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专资会)表示支持,认为有必要对部分非必要的即弃塑胶产品进行规管,例如娱乐性质的打气捧、荧光棒等,而酒店派发的洗漱梳妆用品,如小瓶淋浴产品、举办会议或展览相关的各项用品如指示牌。专资会认为有必要规管,并于中期三至五年实施,好让业界周详考虑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至于其他洗漱梳妆用品如塑胶棉花棒,由于市面上已有其他替代品,如纸、木或竹制棉花棒,本会认为可在短期内全面禁止这类产品。
须平衡环保与现实需要

本会认为可在中期实施自愿性措施,合理管制本地产品包装,如盛载水果或鸡蛋的胶盒、零售包装如盛载新鲜水果、肉、鱼或家禽的发泡胶托盘、物流及网购包装胶膜和泡泡纸、与产品一起出售的辅助工具如附于纸包饮品上的塑胶饮管。特别是雨伞袋,本会明白下雨天的雨伞袋使用量急增,但若强制规管,即使使用商场的雨伞除水器,亦未必能同一时间供市民使用,容易造成地面积水,增加行人滑倒的风险,建议政府制定政策的同时,须平衡环保考量和现实的需要。

自○九年推出首阶段塑胶购物袋收费计画以来,市民对自备购物袋已有一定意识,现时零售商户须就每个派发的塑胶购物袋向顾客收取至少五角,但盛载无包装、非气密包装、冰冻或冷冻的食品可获豁免。本会认为,冰冻或冷冻食品例如雪糕、冰冻饮品、冻肉等产品在出售时已经完好包装,若要真正从源头减废,建议政府取消盛载冰冻或冷冻食品的胶袋徵费豁免,并鼓励市民在购买以上食品时,多使用可重用的购物袋或冰袋。但由于疫情持续,香港仍处于严厉抗疫的非常时期,本会认为即使非气密包装的食品,基于衞生理由,不应被剔出豁免之列,以免造成防疫缺口。塑胶购物袋收费方面,最低五角的收费多年来并未作出调整,观乎其他国家及地区,如澳门收费约港币一元、爱尔兰收费约港币二元等,专资会建议香港提高至港币一元水平,以推动市民减少使用塑胶购物袋。
回收可分解塑胶需各方配合

此外,专资会亦不认同为盛载未完全被包装包裹的食品,应只有一个塑胶购物袋可获豁免收费。举例而言,工地作业者因工作需要,未必能各自外出午膳,由其中一名作业者外出购买其他人的外卖,却只有一个塑胶购物袋能豁免收费,在执行上未免过于严苛,建议政府毋须限制提供获豁免收费胶袋的数目,避免为市民带来莫大不便。

现有的各类生物可分解塑胶都需要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分解,为了确保材料分解,不仅需要足够的后端处理设施,还需要产品设计、使用、丢弃每一个环节携手合作。分解的最基本要求是生物可分解塑胶能被清楚分辨,但现有的生物可分解塑胶外观与传统塑胶相近,加大了消费者辨识的难度。因此,希望政府鼓励制造商积极公开原料来源等讯息,甚或建立一个平台,让不同持份者如企业、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互相分享塑胶替代品的资讯,或可于平台上指导消费者正确了解生物可分解塑胶的使用和处理方式,让消费者掌握更多资讯,作出正确选择。

凭藉政府多年来大力推动环保政策,从鼓励性质的宣传至强制性的徵费,市民环保意识已有所提高。不过,在所有废塑胶中,胶袋包括塑胶购物袋和其他胶袋占三成三,比例最多。希望政府能针对胶袋推行有关措施,不仅是加强向市民宣传,更要促进发展「生物降解塑胶」技术的应用,双管齐下冀望减少胶袋废物,纾缓堆填区的压力。
任江工程师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理事、
环境及基建专责小组召集人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