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等不到下一代 优化环评增建公屋

2022-04-05 00:00

房屋问题困扰港人的程度,可谓无孔不入,上月底一项调查反映,生育率低可能又是「房屋惹的祸」?香港妇联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没有意愿生育」,是纪录以来的新低,最影响生育决定的因素首三位,分别为「房屋问题严重」、「工作繁忙」,以及「经济压力」。

正如流行曲也有唱道「等不到下一代是吗」,港人对合理住屋环境的要求,实在不应等到发白、等到下一代才实现。幸而政府近月终于公布多项精简土地房屋发展的程序及法例修订,有望为房屋问题解锁,包括检讨修订《环境影响评估条例》 (下称《环评条例》),旨在缩短环境影响评估(环评)程序所需的时间,提升运作效率。笔者向来关注环评程序对土地生产綫的影响,在上月底亦有出席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的议程讨论,对此感受尤深。
条例历廿载 不合时宜应优化

目前在本港开展工程项目前,需按《环评条例》规定,就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环评。事实上,《环评条例》订立的初心是期望透过法定程序,以避免、尽量减少及控制工程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而本港现时采用的环评制度,起源于一九八○年代,及后随着环评概念于社会逐渐普及,最终政府于一九九八年正式实施《环评条例》,并沿用至今。
新界十年延误十万伙公屋

《环评条例》实施至今已逾二十载,当中环评工作包括工程项目对空气质素、噪音、水质、土地污染和危险、景观和视觉、生态及渔业及文化遗产的影响的评估。过去政府虽然曾检视环评机制,改善某些细节,但整体而言,目前的环评机制仍然非常冗长繁琐,工程项目动辄耗时数年才能完成环评程序,令往后的建筑进度出现大幅延误。当中,对市民最直接的影响是公营房屋项目迟迟未能上马,加剧公营房屋短缺的问题。

事实上,房屋用地发展在环评程序「卡关」的问题时有发生,新界多处房屋用地在环评程序上蹉跎岁月的程度尤其惊人,例如元朗南房屋用地耗时近五年、新界东北(古洞北及粉岭北)耗时近六年、洪水桥新发展区耗时逾八年,上述三处房屋用地,合共可以提供约十万个单位。换言之,本港在过去近十年,仅仅因环评程序耗时甚久,整体公营房屋供应就少了十万个单位。

截至今年二月,公屋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六年,比去年九月的数字再增加零点一年,意味「上楼难」的问题进一步恶化。翻查资料,香港对上一次轮候公屋需要等上六年,已经是回归初期的一九九九年。春去秋来,在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节点时,房屋问题竟然又回到起点,而这次更恐怕将超越一九九九年的轮候时间,实在令人遗憾。
从速优化环评与时间竞赛

更尤甚者,运房局对此表示,面对于短期的公营房屋短缺问题,政府难有良方提速。言下之意,则是未来五年房屋供应情况黯然已成定局,只能寄望之后五年的供应能够赶上,补回缺口。撇开政府这个「头轻脚重」的说法已经维持至少七年,却似乎仍只是空中楼阁之馀;亦不禁令人反思:若上述几个新发展区的房屋项目,环评工作的时间能大幅压缩,例如按政府现时的优化建议,得以全数控制在二十四个月之内完成,则高达十万伙公营房屋能提早三至六年「应市」,那眼前的公屋轮候时间是否能大幅改善?

为了让想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的家庭不再枯等下去,特区政府必须加快造地,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笔者支持优化《环评条例》大方向的同时,更关心落实工作的时间表。笔者促请政府尽快完成环评程序的检视工作,加紧筹建中央环境数据库,及标准化部分环评要求。更重要的是,当局应下定决心,将环评程序压缩至不多于两年。这不单止是个「施政目标」,更应视为当局的服务承诺,甚至工作的绝对死綫﹗务求促使各方持份者以此为限,争取让工程项目尽快上马,以避免元朗南、新界东北及洪水桥等项目蹉跎岁月的局面再次出现。

黄元山博士
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