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环保施政开新篇 规划实现碳中和

2022-10-25 00:00

过去数月本港持续受热浪侵袭,除了度过一百三十八年来最热七月天,刚过去的重阳节更录得气温高达摄氏三十三点五度,同样突破了一八八四年以来的纪录,成为香港有纪录以来最炎热的重阳节。解决全球暖化是国际的重要议题,新一份《施政报告》亦提出二○五○年前香港达致碳中和的目标。然而,由气候专家小组合作发表的《香港气候成绩表》中香港表现却被评为C-级,凸显特区政府的不足,仍需加强在减碳上的规划与努力。
通过城市设计有效减碳

政府将重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见政府对减碳的重视,根据国际城市治理的经验,通过城市规划可有效提升城市减碳能力。例如荷兰推出了低碳出行友善政策,于市内设立多个单车及行人专区,藉此鼓励市民减少乘搭汽车出行。现时,荷兰的单车数量超越该国人口三成三,证明了单车出行代替汽车的可行性,助力该国率先在二○三○年达至碳中和;又如德国的Wildpoldsried镇,镇政府预留土地以及制定建筑法例,以发展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来减碳,至今该镇绿色能源的发电量已超过当地民众所需的五倍。

反思香港,现有的市区布局难以即时改变,纵使政府积极推动旧区改造,受制于土地面积有限,短期内难有作为。在城市规划上,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可成为优化城市减碳规划与绿色发展的头号目标。对此,笔者呼吁政府应参考外地经验,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创新,在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中加入绿能元素,透过绿色规划,预留绿色出行空间,做到源头减碳。例如,政府可考虑将新都会区作为试点,在交通网络中引入车辆使用道路限制,规定某个时段不准汽车驶入。同时以政策沙盒方式,在特定区域中开放太阳能电动单车、滑板车使用,以强化单车或步行作为出行「第一及最后一公里」的功用,从而减低私家车及公共交通的需求,让绿色出行成为香港交通的新文化。

虽然政府于《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指出香港须改善燃料组合,逐渐减少燃煤发电的使用量等目标,但这一切均须在增加燃气发电规模的前提下进行,即使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面对香港庞大的能源需求,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使用量仍可能有增无减。如何利用及发展碳捕捉技术以此减少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的排放,捕捉大气层中已有的二氧化碳,甚至是减低日后生产氢能所引致的碳排放,实在值得大家的关注。
投资碳捕捉 捕捉新潜能

根据国际能源署于二○二一年发表的报告,全球范围内利用碳捕捉技术捕获的二氧化碳在最近四十多年以来一直急速增长,由一九八○年的零点五万吨大幅上升至二○二一年的超过四十万吨。国外市场预测研究亦指出,碳捕捉的市场份额将于二○二一年至二○二六年的五年间增加一倍,平均每年增长一成五。近年,内地政府积极推进碳捕捉技术的发展,凝聚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智慧,不断完善碳捕捉技术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国务院于《二○三○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指出,须加强碳捕捉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由此足见国家碳捕捉技术的发展前景甚为可观。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政府应善用二○二○年成立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增加对碳捕捉技术的科研投资、人才培训与吸纳支援。此外,邻近的广东省亦积极发展碳捕捉技术,兴建全世界第三个碳捕捉测试平台,为科学家提供有利条件发展捕捉技术,港府可利用大湾区融合优势,主动与内地政府相关单位合作,参与国家重点碳捕捉发展项目,运用香港固有的学术优势,实现绿色科研突破及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同时,政府亦可于新都会区内建立碳中和科研中心,为发展绿色都市提供具持续性及前瞻性的政策理论基础,实现绿色城市与绿色科研并进发展,做到绿色科研与绿色经济相辅相成。

应对全球暖化,实现碳中和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以结果为目标的责任与承担。新一届政府要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更要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谋贡献!
丘悦成
政贤力量青年时事评论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