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神仙传

2022-10-31 00:00

侯宝垣道长
侯宝垣道长

相信大家对「神仙」一词并不陌生,如有求必应的黄大仙、正气凛然的关圣帝君,或护佑众生的天后娘娘等。神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同时亦是华人风俗的一大范畴。本文欲分享两个在香港得道成仙的人物故事,由此说明道教所言「神成于道」之义理。

行善积德 转凡为仙

侯宝垣道长,俗名贵华,籍贯广西贵县城北镇,生于小康之家,早年客居广州,年轻时已爱好道家典籍,师承广州至宝台叶至勤道长(叶文远),道号「宝垣」,因其对道教文化贡献极大,被教内人士尊称为「侯爷」。一九五○年初,侯道长来港定居,参与由何启忠、陆吟舫等道侣筹建的青松观。自此弃商从道,以观为家,献身于观务,多年来专心致志弘扬道教事业,积极倡导与培育坤道(女性道侣)为斋醮高功及经生,破除当时香港只可乾道(男性道侣)升坛诵经之传统。此外,更在一九九一年成立香港道教学院,阐教弘道,培育人才,先后举办多个国际道教学术会议,并出版道学丛书。他更推动海内外的弘道事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开始在美国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澳洲雪梨、布理斯班及新加坡等地兴建青松观;九十年代斥巨资重建道教第七大洞天之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的黄龙古观,更捐资五百多万人民币专款修缮全国逾二百七十多座濒危失修的道观。凡此种种,足见侯道长对道教发展和推广贡献极大,影响深远!一九九九年,侯道长羽化登仙,其门人弟子为其塑立神像,供奉于青松观内,初供奉为「至宝真人」,后尊奉为「至宝真君」;海内外的信徒及道观亦有设像崇拜的。

另一位由人转化为仙的例子,便是香港著名粤剧、电影演员、武术家关德兴师傅。关师傅祖籍广东开平,因家境贫困,年仅十三岁便被「卖猪仔」到新加坡打工,并拜师小生新北,学习粤剧。关师傅回国后加入红船班,取艺名「新靓就」,十九岁便成为「大老倌」,颇有名气。抗战期间,他积极游走各地区义演筹款,购置了十二架战机、一架侦察机、七辆救护车献给国家。战后,关师傅定居香港,并于英皇道开设「关德兴药局」,专卖跌打风湿药,若遇贫困者求医则善心施药。一九八一年,关师傅获金花圣母托梦,要求他协助宣扬金花庙,多引香火。自此关师傅及其弟子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必到坪洲为金花圣母贺诞,风雨不改。一九九五年,关师傅再获金花圣母显灵,询问是否愿意随祂普渡众生,关师傅表示愿意。翌年关师傅仙游,坪洲金花庙理事及善信获金花圣母显灵,表示关师傅生前尊师重道,为人乐善好施,对长者关怀备至,广积功德,可封为护法大将军。故后来关汉泉(关师傅长子)请人塑造神像,联同师兄弟由醒狮队护送到坪洲,供奉在金花圣母左侧。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见由凡人修炼成仙至少有三层意义。第一,行善积德是转凡为仙的依据。众生只要常行善事、热心公益、慈悲救济、行忠孝之道,待功德圆满之际自然能够转凡成仙,逍遥自在。

第二,转凡成仙应是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因神仙以德为本,透过不断行善积德,济世利民之举,体悟人生,完善自我,能够将人性之善提升到最高点,便可以飞升至与天地同体的仙道。

人理应追求道德价值

第三,神仙皆是有德之士,是社会上的楷模。以关羽生平事迹为例,「千里寻兄,不忘其本」是为仁、「华容道放曹操」是为义、「保护皇嫂,秉烛立于户外」是为礼、「水淹七军」是为智、「单刀赴会」是为信,总其一生「仁、义、礼、智、信」五德齐备,故被世人尊为关圣帝君。坊间有不少人拜神都抱有功利心态,诸如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工作等,令人误解神仙信仰是盲目崇拜的陋习。事实上,这只是神仙信仰的表象,其内在涵意应是道德价值的追求,所谓「崇尚德行,敬仰贤能」,这也说明所有神仙都是贤德之人,而「德合于道」故可说为「神成于道」也。

最后仅此分享《善书百岁修行经》所云:「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罗伟辉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文化部类》编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