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有种态度叫「海滨」

2022-11-12 00:00

今年九月开放的铜锣湾避风塘,设有九十米长的海岸堤阶,供市民近距离接触维港水体。
今年九月开放的铜锣湾避风塘,设有九十米长的海岸堤阶,供市民近距离接触维港水体。

有种态度,叫「海滨」。

还记得,二○二○年十月,卑路乍湾海滨长廊第二期启用,成为首段以开放式管理的海滨长廊。随后,荃湾、湾仔、炮台山和铜锣湾各段长廊陆续落成,我们更推动「海滨共享空间」概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空间管理思维,以最小规则模式管理,让市民可以更无拘无束地自由享用海滨。两年下来,维港两岸已有六段「海滨共享空间」,而且段段有特色,深受市民欢迎。

要成功落实「朝气蓬勃富吸引力」的海滨愿景,当中牵涉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和机遇。财政资源固然重要,人力资源更不可少,更需要不同部门的参与方能成事。笔者参与海滨工作十八年,从经验所得,有时愿景难以落实,又或者举步维艰,不是因为没有钱,不是没有人,而是往往来自人的心态。这些心态,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来自官员的,有来自市民的。

这一篇,想分享关于海滨工作的一些态度。
愿景带动 以人为本

(一)愿景带动,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游人的欢乐而非管理者的方便为首要依归,更不是单靠冰冷的制度和守则。「一成不变诸多限制」也与「朝气蓬勃富吸引力」的愿景互相矛盾。

犹记得卑路乍湾海滨长廊的踩板活动曾引来一些投诉。一般的传统做法就是一收投诉,不论多寡,只要即时叫停有关活动,事情就可当完成处理。不过「完成处理」和「圆满解决」却是两码子的事。为更深入了解事情始末,团队曾多次于深夜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实地视察,也和不同持份者包括居民和板友直接沟通,在推出缓解措施时也多番试验不断调整,务求尽量平衡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不同诉求。

我们的愿景,是令各方都可在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情况下享受海滨,令海滨朝气蓬勃,人人可享。即使过程比「一刀切」煞停繁复,都不应以为碍,因为我们相信,不应因为一个投诉就夺去九十九个人的欢乐。

(二)敢于尝试,从中学习。有熟悉政府运作的人曾经对笔者说:「部门官员不想做一件事时,总可找到十个理由。最怕是会收到投诉。」渐渐地便养成墨守成规不愿求变的态度,这样做又谈何进步?我们相信,只要单纯地抱持驳通海滨给市民享用的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比方说,附近还有工地吗?那就「先驳通」海滨路段开放吧,起码跑友又可多跑一公里。「先驳通」部分太单调?那就加入「期间限定」装置吧,还可定期带来新鲜感。海滨路段已属私人拥有?那就换地建板道吧。总之,就大胆尝试,可以先找个别场地做试点,再从中不断学习改进。

事实是,如果还怕草地会死而继续「不准践踏」,就不会见到今天添马西九的野餐美景。如果还担心岸边无栏杆会浸死人,就不会有今天的看日落胜地东岸防波堤和红隧口的水上运动天堂。近期从电视剧中听到一句,「信就一步,唔信就原地踏步」,实验也是如此。
因地制宜 提供选择

(三)因地制宜,提供选择。当然,团队也不是万能的。正如很多队伍一样,也是人手有限资源紧绌。此时,我们相信「因地制宜」的力量,将气力集中发掘和发挥每个场地的独特性,不但可做到段段有特色,为游人提供更多选择,项目处理上也可事半功倍。正如新开的铜锣湾避风塘,附近水流较静,日落渔船叶影更是风景一绝,最适合建海岸堤阶供闲坐绘画看晚霞;至于水上运动及康乐活动主题区,由于属内陆水体,近期已成水上运动的热门场地。

有趣的是,虽然两者均设有海岸堤阶,水流不急,但身分定位并不能互换:前者渔船往来绝不适合玩水上运动,而后者因面向内港也风景欠奉。我们相信,海滨工作不求统一,但求多元。我们也相信,没有ONE SIZE FITS ALL。

即是说,大家要接受,一个场地要让所有人都喜欢,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官员也没必要因担心投诉怕这怕那而寻找最大公约数。正所谓:「咸鱼白菜各有喜爱。」游人也可从不同的海滨场地中找到心头好。

最后,感谢发展局海港办事处的团队和所有参与海滨工作的政府部门。你们不一样的态度,成就了今天活泼畅达的海滨。
吴永顺
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