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喜见年轻群体认受性增加 摆脱器官捐赠迷思 让病者重生

2024-03-25 00:00

黄思豪医生喜见年轻人增加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希望拆解市民的迷思。
黄思豪医生喜见年轻人增加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希望拆解市民的迷思。

近日一名患急性肝病的消防员因未及「换肝」辞世,再唤起公众关注器官捐赠的逼切性。现时全港有逾2600名市民轮候移植心、肝等器官,当中轮候肾脏移植占最多,香港肾科学会主席黄思豪医生指,肾衰竭患者虽可透过「洗肚」及「洗血」治疗,但「换肾」才能让病者重生。身兼联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部门主管的黄医生指,市民对器官捐赠仍有多项迷思,但喜见其在年轻群体的认受性增加,让他看到希望。他指,曾有家属反映,强忍伤痛捐出至亲器官并不容易,惟当得悉能协助延续别人的性命,顿感意义非凡。
香港是全球器官捐赠率最低的地方之一,2022年本港每百万人中,只有4.7名器官捐赠者,仅及西班牙(46人)及美国(44.5人)等全球器官捐赠率最高地方的10分1,当年本港有2451人轮候肾脏移植,但只进行了56宗移植,轮候时间更长达56个月。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成立多时,但登记人数仅逾36万,占香港人口不足5%。黄医生再引述统计处今年发表的调查,450万名市民中只有22.9%愿意在离世后捐出器官,情况并不乐观。

登记器官捐赠人数及器官捐赠率均偏低,本身是肾科专科医生的黄医生认为,反映各界仍需努力破除公众迷思。去年底他所属的香港肾科学会进行了调查,亦发现青少年对器官捐赠存在多项误解,包括以为只有成年人及完全健康的人士才可捐器官。黄医生解释,未满18岁的青少年亦可登记捐赠器官,惟须经家长或监护人解释,且明白捐赠的意义;长期病患者若病情稳定及身体机能良好,并经医疗团队评定合适,亦可捐赠;癌症病者一般只能捐赠眼角膜。
暂不宜立法强制捐赠器官

黄医生提到,港人有保留全尸传统思想,家属未必愿意执行当事人的意愿。他称,前线器官捐赠联络主任即使发现已登记的潜在捐赠者,但因登记中央捐赠名册并无法律效力,加上当事人无法再表明心愿,若作为遗体处理人的家属不愿作出捐赠,便会错过捐出器官的机会。不过,他强调暂不宜立法强制捐赠,以免令家属不安及留下遗憾。

现时全港有2600多名市民轮候移植心、肝及肾等器官,当中轮候肾脏的病者占93%。公众普遍以为移植肾脏的逼切性,不及肝及心肺病者,黄医生指,现时肾衰竭患者虽可透过腹膜透析(俗称洗肚)及血液透析(俗称洗血)治疗,减低病情恶化机会,可是「换肾」才是肾衰竭病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多年来眼见不少病者「换肾」后逆转人生,他更感捐赠的逼切性。
换肾后开展新生成运动员

最令他印象深刻是一名本身患有肾炎的女病者,因恶化至肾衰竭,需要「洗肚」纾缓病情,惟过程中要将外来喉管接入体内,令病者感不习惯及辛苦,亦令她立下决心希望「换肾」达致彻底康复。黄医生指该病友十分坚毅,默默忍受种种不适,亦勤做运动控制病情,等候随时来到的「换肾」机会,数年后终迎来移植手术。

然而,故事并未终结,黄医生指这名正能量满满的女病友,于康复期间遵从医生及营养师叮嘱,服食抗排斥药稳定病情,并继续做瑜伽等运动强健身体。过程中,她认识到其他经历移植手术的运动员,因而展开运动生涯,去年更获选代表香港参加世界移植运动会,夺奖而回。他直言,女病友因「换肾」经历两次人生的故事,感动人心。

器官捐赠是一次施与受的历程,每位获器官移植的病者都重获新生,但同时意味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对捐赠者家属而言,尚未从至亲离世的悲恸中恢复过来,便要为捐出器官作抉择。作为医者,黄医生对家属的无私由衷敬佩,亦感谢他们的大爱得以使别人的性命延续。他续称,年前曾有一名少女不幸离世,其家人遵循少女生前捐赠器官的意愿,捐出少女的心、肺、肝、肾、皮肤和眼角膜,成功移植到7位病人身上。
捐赠者家属:生命延续新篇

少女的姐姐其后分享,当妹妹那些原本将会化为尘土的器官,得以在有需要的病者身上继续运作,亦让妹妹的生命延续新篇。这名豁达的姐姐更笑言,「可能某天在街上遇上的陌生人,正怀着妹妹的器官。」黄医生续称,少女的姐姐其后收到眼角膜受赠者的心意卡,对方写下真诚的致谢,「明天的意义非凡,在我是看见希望的曙光,用这双眼睛再次感受世界的美,我会用这双得来不易的眼睛,延续这份非凡的意义。」

少女家人坦言,看到这片言只字顿感释怀。黄医生亦指,「捐赠器官,除了能延续生命,带来希望,亦让捐赠者家属走出伤痛。」

在300名参与香港肾科学会调查的青少年中,有75%表示愿意于离世后捐出器官。他盼望当局于中小学加强宣传器官捐赠,让下一代理解施与受的得着和意义,深信假以时日,捐赠率将会提高,让更多病者获得移植,重燃希望,活出丰盛人生。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