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协议非富豪专利
2025-01-12 00:00去年美国有调查发现,有62%的已婚或同居人士,与伴侣保持财政独立,并会按收入比例分摊家庭支出。夫妇维持财政独立,这种情况在香港也越来越普遍,皆因在各自保留财政自主权,可减少不少争拗,避免「讲钱伤感情」。除了婚后维持财政独立,有律师指出,越来越多准新人会定立婚前协议,这份协议书不是富豪专利,不少中产人士也会藉此提早进行财务安排,为双方带来更大保障。
谈起婚前协议,古明慧律师行顾问律师梁梓殷一开首便说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只是富裕阶层的专利。其实越来越多中产人士会定立婚前协议,他们可能为家人持有物业或持有公司股份,也可能刚刚成立了公司,了解到将来公司架构、个人资产会比较复杂,便在婚前先定立协议,做好财务规划。
协议可列明包括公司股权、物业、信托、保险、艺术品资产,是否要列入婚姻资产,万一将来婚姻关系破裂,会否需要分配给前夫或前妻。她将婚前协议比喻为保险,「通常会趁还是健康的时候去买;买的时候当然是希望不需要用,但是万一真的病了,需要用的时候至少有保险。」
梁梓殷指出,如果婚前协议书是双方有足够时间去考虑、也是有机会徵询法律意见下定立,便会如同普通的商业协议般,被法庭所接纳,一旦离婚,法庭会考虑协议定下的内容。不过,她补充,若婚前协议的条款根本对其中一方不公平,法庭也不会照单全收,容许该条款被执行。另外,若结婚多年,财富已有巨大转变,法庭也会考虑最新情况,看看是否要跟足婚前协议。
一旦婚姻关系破裂,要走到分居或离婚的一步,很多时会争拗哪些财产属于「婚姻资产」,是否要和前度「分身家」。举例婚后其中一方收取了大笔遗产,在离婚时这大笔遗产成为了争拗点,其中一方认为是家人承传下来的资产,不应该分配给前度;另一方则认为是结婚后得到的财富,是双方共同拥有的,故双方便争拗这笔遗产是否属于婚姻资产的一部分。
再举例,如果该对夫妇的居所,是其中一方在婚前买入,有时候也会争拗是否属于婚姻资产。而事实上当物业是当作一个婚姻居所,已被视为婚姻资产,一旦离婚便需要分配。梁梓殷从经验所见,有婚前协议的话,争拗往往减少很多。例如写明一旦离婚或者分居的话,双方同意唯一可以分的东西是联名户口的资金,便可减少以上争拗。
写明仅联名户口属「婚姻资产」
准新人在定立协议时需要披露个人资产,亦要提早定明离婚后的赡养费、子女抚养安排,随时让准新人更好地认清另一半。梁梓殷说有些人真的因此而看清另一半,「例如他(男方)写明,万一离婚的话,例如女方是不打算出去工作、只是照顾小朋友的,但你(男方)一元都不给,会觉得很mean-spirited(心胸狭窄),觉得这个人是不适合做伴侣。」此外,有些人会代家人持有公司股权或物业,她说试过准新人的家人也一同上律师楼给予意见,结果「太多人牵涉令到(协议)谈不妥,然后就没有结婚了。」
具体而言,定立婚前协议适宜双方也有自己的代表律师,以保障各自权益;若涉及海外国籍,例如是美国公民,在税务可能有特别情况,也可能要找会计师协助。
除了要各自披露个人资产,梁梓殷说过程中也会了解准新人现况,例如会不会是女方已经怀孕,有急切性要结婚,看看有没有足够时间去考虑婚前协议的条款,最好是结婚前最少28日定立。若一切顺利,通常两个星期内已经可以签订婚前协议,但若果资产状况比较复杂,或者有很多家人,「例如妈妈爸爸给了很多压力,说一定要有这些条款」,亦试过半年时间也未签得到协议。若双方有很多争执,耗时较长,其婚前协议的成立费用也会较贵,反之若成立过程顺利,一般数万元内便可。
此外,她亦会了解准新人的意向,例如婚后会不会生小朋友、会不会继续工作,工作模式如何,以考虑赡养费及抚养子女权的安排。她不建议准新人写得太「明码实价」,即一旦离婚,会支付500万或1000万元赡养费,「真的离婚的时候,若处境已完全不同,当初的安排便未必适合,也可能届时对方付不到这个金额」。
婚前协议费用一般数万即可
她说,假设协议是在20年前签定,可能最新情况已有变,例如生了小朋友、接收了大笔遗产等,一般也建议每5年考虑一下有没有需要更新协议内容。若婚前没有签定协议,在婚后也可以签定;若一对伴侣共同生活而不结婚,也可以定立同居协议,同样可为未来财产,甚至子女抚养权作出安排。
定立婚前协议,在结婚前先考虑离婚事宜,有些人认为是「谋杀浪漫」,即使不定立婚前协议,梁梓殷也建议做好个人财富管理,若有一些不想和另一半分享的资产,便不要放在联名户口或联名公司内,宜保留在自己的单名户口。同时,维持经济独立也很重要,「我们通常见到最惨就是,到分居或离婚的时候,要找一个已经不想和你一起的人,去问他拿钱,这件事其实是相当之难。」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