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展览】印艺传奇展「字字」珠玑 从「香港字」看19世纪广东话

2020-11-09 14:20

筹划《字里图间——香港印艺传奇》的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左)及项目经理黄洛尹(右)。
筹划《字里图间——香港印艺传奇》的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左)及项目经理黄洛尹(右)。

有没有想过,在影印机盛行之前,人们究竟如何将文字和图像印在纸上?为了让公众了解香港印刷业现代化的历程,香港文化博物馆与香港版画工作室共同筹划《字里图间——香港印艺传奇》展览,场内展出了国内最早使用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书籍——《华英字典》及以「香港字」印刷的《无师自晓》自学英语手册,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伟大。

《字里图间——香港印艺传奇》(下称《字图间》)将中国两个主要印刷技艺串连在一起,「字」代表中文活字,而「图」则代表平版石印。早于唐代时,中国人已运用雕版木刻印刷术复制经史书籍、佛教经文和图像等,将知识传播的媒介从手抄本转成印本,但明体四号字,即「香港字」的出现,更促进文化及知识的发展。

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表示,今年七月才于荷兰完成重铸的首批七十三枚「香港字」,「去年夏天,荷兰韦斯特赞铸字工房基金会主席Ronald Steur,于荷兰莱登国家民族学博物馆的仓库中,找到这批由一八六○年『香港字』翻铸成的铅模,估计是当时受殖民地主义影响,荷兰领事馆向英华书院购入以进行汉学研究,并利用编码分辨部首及笔划,方便工人印刷。这批铅模用了两年时间铸造,价值相当于今日五十万欧罗。我们有幸得到博物馆的允许,使用这批字模进行研究,大家才能在展览中欣赏到『香港字』。」

澳洲华侨领袖孙俊臣于一八九六年向中华印务总局购入四千枚「香港字」,并排印英语自学手册《无师自晓》。
澳洲华侨领袖孙俊臣于一八九六年向中华印务总局购入四千枚「香港字」,并排印英语自学手册《无师自晓》。

首部活字印品《华英字典》

十九世纪初,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推广基督教,是当时第一位到中国进行身教的传教士,「可是好景不常,当时满清政府禁止人民与洋人交流,违者重罚。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马礼逊留意到华人很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他决定出版翻译《圣经》及刊印小册子,以文字『无声传教』。」

其后,马礼逊获东印度公司支持,在澳门成立印刷所,排印《华英字典》。这部字典用上五年编写,自一八一五年起在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排印,历时八年完工。《华英字典》一部六册,共印了七百五十套。而排印《华英字典》的金属活字则由工匠逐个雕刻,这个过程称为「刻制活字」。

马礼逊亦深明中国人尊儒和敬惜字纸的观念根深柢固,因此特别注重汉字造型、印刷和书籍装帧的美观,而「香港字」也就此出现。翁秀梅指出,「香港字」被誉为十九世纪中叶最美、最完整的一套中文活字。

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经理黄洛尹认为,明体四号字名为「香港字」并不是无中生有。「『香港字』于一八三五年投入用机器生产,当时位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是其中一个布道站。八年后,英华书院连同其印刷设备迁至香港,并由美国的专业印工柯理统筹铸字工程。相信因为香港英华书院是中国第一所中文铅活字铸字作坊,也是十九世纪中叶全球最重要的中文活字供应中心,所以这批明体字亦以其出产地命名。」

一八五八年,德国汉学家霍夫曼获荷兰东印度殖民部部长赞同向香港英华书院采购「香港字」,由荷兰铸字工房翻铸成字模。
一八五八年,德国汉学家霍夫曼获荷兰东印度殖民部部长赞同向香港英华书院采购「香港字」,由荷兰铸字工房翻铸成字模。

《无师自晓》看粤语发展

黄洛尹特别向学生推介澳洲华侨孙俊臣为澳洲华工出版的《无师自晓》自学英语手册,当时的海外华工参考此书来学习英语。「书中的第一、二行是广东话,分别有两种大小不一的『香港字』。而下一行是翻译英语,最后一行是中文译音,例如将『Lifetime』译作『乃乎贪唔』,相信这种学习方法对现今学生来说比较新奇。而当时广东话的语法亦与现今不同,例如现在说『成世』,书中却记录『壹世咁耐』,十分有趣。中英对照的文字不但收录了华工的粤语发展,亦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缩影。」

记者:方丽盈  摄影:何健勇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9日教育版「教育专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