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学者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 其中一种在本港水域发现

2024-12-16 15:03

邱建文(中)带领浸大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涛(左)、博士后研究员李一璇(右),分别在香港水域和南海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
邱建文(中)带领浸大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涛(左)、博士后研究员李一璇(右),分别在香港水域和南海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

「海月贝」是可食用的贝类,其贝壳亦可作为玻璃的替代品,浸会大学昨公布,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图中)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其中一个物种更于香港水域发现,令「海月贝属」在全球的物种总数,由5个增至7个。团队将两个新物种命名为 「河口海月」(Placuna aestuaria) 和 「玻璃海月」(Placuna vitream),有关研究已于学术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

浸大研究团队在米浦自然保护区的基围采集到「河口海月」样本。
浸大研究团队在米浦自然保护区的基围采集到「河口海月」样本。
浸大研究团队在米浦自然保护区的基围采集到「河口海月」样本。
浸大研究团队在米浦自然保护区的基围采集到「河口海月」样本。
「玻璃海月」活体样本。
「玻璃海月」活体样本。
「玻璃海月」有着仿似玻璃和珍珠般的贝壳。
「玻璃海月」有着仿似玻璃和珍珠般的贝壳。
「玻璃海月」(上)和「河口海月」(下)
「玻璃海月」(上)和「河口海月」(下)

 

浸大研究团队发现「河口海月」,源于2022年4月在大屿山水域进行底表动物调查,以及去年7月在米埔自然保护区,对一种后来被确认为新物种的箱型水母进行研究,期间收集几个海月贝属的贝壳亚化石。经过仔细比对,团队发现采集自本港的标本,其铰链和耳廓结构等特徵,均与现有「云母海月」不同,因而确定是新物种。

至于团队发现「玻璃海月」,则源于去年5月,在海口东门市场当地渔民贩售的海月贝中,采购到活体的「玻璃海月」标本。随后在海南三亚新村港的潮间带及从厦门下津湾收集到更多野生标本,反映「玻璃海月」可能广泛分布于南海,包括香港海域。

本报记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