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微气候设计 私楼通风不及公屋
2020-03-18 08:44
新型肺炎阴霾未散,污水渠固然是播毒重灾区,不过,本港楼宇采光及通风问题如不及早检视,恐将成为下一个播毒推手。有学者发现,欠缺空气对流的住宅窗户也可产生「烟囱效应」,下层单位的「毒气」可轻易传递至上层,造成垂直传播。然而,港府在沙士后引入的空气流通评估,以改善室外通风为主,而近年获房屋署采用的微气候设计,会根据天气数据设计单位窗户,但相关做法未获私楼广泛使用。业界建议仿效新加坡,设立单位平均风速要求,逼使发展商改善本港楼宇单位通风差的问题。 记者 郭增龙 林紫晴
○三年沙士后,接驳排水渠口的U形聚水器未能发挥效用,被视为造成淘大花园爆发的元凶。其实港府在沙士爆发后,一度成立「全城清洁策划小组」,检视香港环境衞生,小组报告关注人口稠密与城市设计在传播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决定引进空气流通评估,改善通风情况。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可持续建筑助理董事林雁东解释,空气流通评估以增加室外通风为目标,包括限制建筑物平台横向长度,亦避免「屏风楼」设计的出现,增加城市内的自然风。
空气流通评估增室外通风
不过,空气流通评估的侧重点为增加区内的整体通风,未有处理住宅单位的通风问题,但原来欠缺空气对流的窗户,亦可将下层单位带有病毒的「毒气」轻易传递至上层,造成垂直传播。
沙士疫情过后,理大曾于高层建筑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自然通风下的「播毒」路径。有份参与研究的理大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副系主任牛建磊指出,实验将示踪气体于下层窗户排出,再于上层单位室内量度相关气体浓度,发现在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少于百分之十的示踪气体会进入上层单位,「证明单边开窗的话,存在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他解释,窗户欠缺空气对流的话,一开窗便会产生升力,室内空气经单边窗户排出后,会向上流动,故只设单边窗户的单位「播毒」风险较高,「如果建筑物有良好空气对流,含病毒的空气较难集中流动,亦较难出现下层传上层的情况。」以他观察,本港不少新楼虽已装设多边窗户,但因部分窗户被旁边大厦阻挡,难以形成空气对流,一旦下层有住客染病,其「播毒」风险不容忽视。
微气候设计提升通风采光
事实上,建筑业界目前有多种方法改善单位的通风及采光。林雁东解释,微气候设计属目前较流行的方式,建筑师需要先取得区内的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风向及日照等资料,用以决定单位窗户及大厦的摆位,「例如夏天需要空气流通,单位的窗户应设于夏天当风的位置,并利用建筑物的座向,尽量做到在夏天为屋苑的公共空间遮挡太阳,冬天则可以挡风,增加舒适度。」
不过,林雁东指出,纵然房署多年前已采用微气候设计及空气流通评估,建造公共屋邨,建筑署亦有提供通风及采光指引,但不少只属建议性质,业界不一定要遵守,令部分私楼的通风情况有机会比公屋差,「有些(私人楼宇单位)设计的间隔『九曲十三弯』,自然风很难走入单位内。」
倡仿星洲加入通风要求
要改善私人单位通风情况,林雁东建议在设计单位时加入通风要求,以新加坡为例,当地项目有要求在指定的环境因素下,单位内的平均风速须达至每秒零点六米,「我觉得这(每秒零点六米)要求不算高,香港未必做不到,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旦香港有指引列明要遵守,业界就要想办法达到要求。」
新楼设计循改善通风及采光,达致减少疾病传播,固然有助解决问题。不过,房屋署前助理署长、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客座教授黄比直言,单位业主缺乏维修保养楼宇的意识,同样增加传染病风险。他指出,当年沙士揭示排污渠缺定期检查及维修后,一度引起全港业主验楼换喉,惟疫情过去数年后,不少人故态复萌,令喉管播毒在新型肺炎下重演。他期望今次疫情可增加业主保养楼宇的意识。
建楼时安装空气监测仪
此外,业界亦有人提出以实时监察仪器,解决大厦疾病隐患。节能技术公司Negawatt共同创办人陈文谦指出,在建筑设计时加入室内空气监测、清洁消毒等系统,无疑可减低建筑物出现疾病传染的风险,惟本港大部分建筑物于兴建后,再逐步改良,效果不及兴建时安装理想。该公司另一创办人陈维田为理大屋宇设备工程学系退休教授,十年前已于商厦的通风管道,装设空气消毒喷雾,进行室内杀菌,并提倡「可持续免疫建筑」概念。
陈文谦指出,该概念着重建筑物的通风、排水及冷气系统,继而利用传感器及实时监测系统,提升室内空气质素,「除提醒物管人员加强清洁,亦可减低空调系统中的污染物,以及确保室内有一定的鲜风流动。」受疫情影响,大众开始着重建筑设计与传染病的关系,故他预料日后将有更多大厦会装设相关系统,实时监测室内空气状况。
原文刊于《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