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食肆鲜风不足易爆疫 专家指仅增换气量难减风险
2021-03-03 07:11
爆发群组感染的「名潮食馆」,店内鲜风量仅达牌照要求的三分一,怀疑是爆疫原因。然而,事件揭示的食肆鲜风量不足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有熟悉食肆通风工程业界透露,部分楼底较低的食肆,碍于空间不足,通风管道阔度或须缩减,加上食肆鲜有清洁隔尘网,两者均会降低抽风量。为改善通风量,港府要求食肆每小时换气至少六次,惟业界坦言,不少食肆的鲜风吸入位置设于后巷,甚至邻近排气管,质疑盲目加大换气量,而非改善抽入食肆的空气质素,未必能减低疾病传播风险。 记者 郭增龙 陈倩婷
尖沙嘴商场K11 MUSEA食肆名潮食馆爆疫,累计至少四十九人染疫,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日前到现场视察后,形容店内输送空间的管道很窄,鲜风输送量是牌照要求的三分一,情况并不理想。不过,通风管道过窄的问题或许并非单一例子,从事食肆工程顾问多年的刘小姐(化名)透露,通风管、电力装置及消防系统均设置于天花板位置,如食肆楼底过低,或天花板有过多横梁,均会导致空间不足,令通风管设计过于迂回,甚至要收窄管道阔度迁就,「(通风管阔度)打个八九折都有听过,结果即使抽风机马力足够,抽风量会比原本设计的数值小。」
倡注册工程师检查通风系统
未有定期清洗隔尘网,亦是影响通风系统抽风效能的另一原因。刘小姐指出,相关情况对于煮食油烟较多的中式食肆,影响更加明显,因油烟会积聚于隔尘网,阻挡空气流动,惟目前官方指引仅要求食肆负责人定期清洁隔尘网,没有硬性指标,不少食肆均未有执行。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指出,今次事件反映有商户通风系统与图则不符,建议当局日后在向食肆发牌或年检时,由注册工程师到场检查及量度风量,确保通风系统合乎要求。
仅45食肆申报每小时换气六次
因应名潮食馆的情况,食环署副署长(环境衞生)黄淑娴前日表示,拟于本月中要求所有餐厅加强空气流通,至每小时换气最少六次,未达标食肆可加设符合规格的空气净化设备替代。事实上,食环署去年十月已推出餐饮处所换气量自愿申报计画,惟至今仅四十五家持牌普通食肆及小食食肆申报其换气量达每小时六次,另有四家食肆申报已装设空气净化设备,均属曾爆疫的旺角帝京酒店餐厅。
翻查资料,食环署目前要求食肆每人每小时可获供应的新鲜空气不得少于十七立方米,数值与国际通风标准要求的餐厅通风量相若。刘小姐指出,根据食环署要求,目前餐厅一般约有每小时五次的换气,如要增加换气量,等于要重新设计及安装换气系统,成本与重新装修无异,她估计绝大部分食肆会选择安装空气净化机。
盼获资助添置空气洁净装备
叙福楼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黄杰龙认同,按照现有食肆牌照要求换算后,每小时的换气量约达四至五次,而食肆兴建时的工程标准一般均会高于法例要求,相信有不少餐厅可达换气六次的水平。他估计,聘请注册承办商做通风设备认证并购置空气洁净装备,或需花费数千至逾万元,他称业界受疫情影响已损失惨重,要再增额外支出亦相对困难,加上担忧付出新资金后,又因疫情发展被要求停业,期望政府可以资助饮食业界。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认为,全港逾一万六千家餐厅须于短时间内进行工程,改动前亦须先提交图则,时间不足之馀,亦担忧注册承建商人手供不应求,并期望食环署就空气净化设备提供清晰指引,让业界得知哪些装置符合规格,方便食肆自行购入。
抽气口置天井后巷恐吸废气
此外,业界亦质疑加大换气量能否减低疾病传播风险。刘小姐坦言,不少餐厅碍于业主反对,只能将通风系统的抽气及排气口,设于天井或后巷位置,「最近专家不时提到天井设计传播病毒,食肆的抽风设在天井,加大抽风会否令风险更大?」她续说,有食肆因面积细小,令抽气及排气口的距离接近,食肆抽气口变相将刚排出的废气重新吸入。理大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副系主任梅国威认同上述情况或有机会发生,并指出目前政府对新鲜空气的定义不清晰,不过,如食肆换气量增加,可减少病毒接触人的时间。
就政府要求食肆安装空气净化设备的情况,源栢梁认为,紫外光消毒机未必能消毒每一处的空气,若配备高效率空气微粒子过滤网的仪器则可抽入室内空气,确保空气被过滤,达到近乎鲜风的效果。但他提醒室内人流多易有短距离传播,即使空气质素改善,亦须在食肆内保留适当社交距离。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