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居住空间 目标增至237方尺

2021-10-09 04:30

■政府除积极开发土地外,亦研究是否将住宅面积设最低标准。
■政府除积极开发土地外,亦研究是否将住宅面积设最低标准。

  (星岛日报报道)新一份《香港2030+》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已觅得约三百五十公顷土地,可建约三十三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有信心能够觅得足够土地以应付短缺,若计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新开拓土地,预料二○三一至三二年后的下一个十至十五年,整体供应可高达五十六万五千至六十八万六千个单位。黄伟纶表示,当局期望未来可改善居住空间,人均居住空间可增至每人二百三十七方尺,私人住宅用地推出卖地时,亦考虑订下最细面积的限制或条款。

  黄伟纶指,未来十年已觅得约三百五十公顷土地,可建约三十三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可满足该十年期约三十万个公营房屋单位需求,另外亦会有一百七十公顷土地,可供兴建十万个私营房屋单位,包括来自新发展区、政府卖地及港铁,当局有信心能够觅得足够土地以应付短缺。

  黄伟纶称,在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筹备《香港2030+》规划策略研究时,留意到社会上充斥不满声音,指现时市民居住面积「愈住愈细」,形容这是社会的「痛点」,希望改善市民的居住空间,让市民的居住面积更大。

  黄伟纶指,东京的人均居住面积为二百一十方尺、上海为二百六十方尺、新加坡则为二百七十方尺,一河之隔的深圳则达三百方尺。他称,因应本港未来十年的土地供应将会高于需求,若将人均居住空间增加一成,便可每人有二百一十五方尺,若进一步增至两成,每个人则可住二百三十七方尺。他再以四人公屋单位为例,指现时单位尺寸不足四百方尺,若增加两成便可大增至四百八十方尺,增加近一百方尺,形容对有关想法感乐观。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表示,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所提供的土地可满足需求时,便能考虑提高人均面积,而供求平衡后,楼价亦会有适当调节。他称,房委会及房协亦将更广泛使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现时已选定东涌、蓝田及洪水桥的六幢大厦使用这个技术,以争取尽快建成单位。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叶文祺认为,当局采取的估算假设仍属保守,例如当局假设新增单位平均面积增加两成,可改善居住环境,但其实新增单位人均居住面积仍只得二百三十七方尺,相较亚洲其他城市,以新加坡为例,人均居住面积约二百七十方尺,可见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依然落后。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