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拓署研AI分析航拍 辨识山泥倾泻灾区

2021-10-10 04:30

■黄志斌(中)表示,土木工程署会以不同的科技,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潜在危机。
■黄志斌(中)表示,土木工程署会以不同的科技,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潜在危机。

  (星岛日报报道)创新科技有助港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预防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因应近年公众人士就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关注,着力利用不同的科技,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潜在危机。为强化斜坡抵御极端暴雨的能力,处方锐意善用无人机技术,正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从航拍照片自动辨识天然山坡发生的山泥倾泻事故,藉此可及早了解相关山坡的情况,更全面检视需要进行的防预工作。

  近年极端天气频密,气候变化莫测,政府当局需加紧力度进行相关抵御极端天气的措施。资料显示,本港去年接获二百一十四宗山泥倾泻事故报告,较过去二十五年每年平均约三百宗为少,但多于二○一九年的一百三十一宗。

  土木工程署副处长(海港及土地)黄志斌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近年公众人士逐渐关注气候变化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故处方亦会善用不同的科技,应对极瑞天气带来的潜在危机,冀暴雨或台风发生时,对于市民的影响减至最低。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土力工程师彭文昌表示,为强化斜坡抵御极端暴雨的能力,处方锐意善用无人机技术,正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从航拍照片自动辨识在天然山坡发生的山泥倾泻事故,及早检视防预工作。

  彭文昌解释,处方现行的做法为拍摄一些航拍照片,通过立体镜进行投射,助地质师及土力工程师立体地了解整个地形,从而判断是否曾经出现山泥倾泻,惟署方希望未来能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相关系统辨识自然山坡在发生山泥倾泻后的地形,从而让署方可以有多一个方法,找出曾发生山泥倾泻的山坡。

  资料显示,土力工程处早前亦已开展研究,探讨利用无人机的科技作为传播种子的人工媒介,以代替天然媒介(例如风、雀鸟和其他动物),希望更有效率地把种子带到山泥倾泻的山坡上,以加快恢复植被,相信植被重生后,将有助减低山泥倾泻残痕的水土流失情况,缓减可能发生山泥倾泻的风险,长远有助回复天然山坡的外貌及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当局近年亦定期通过全港空载激光,扫描遥感测量取得详细的地形资料,以支援斜坡工程设计、山泥倾泻紧急服务及其他工程用途。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总工程师邓启恩表示,提升市民对极端天气的认知至为重要,政府于二○一九年推展为期一年的跨部门公众教育活动「晴天行动2.0」,希望藉此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以提升公众的防灾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虽然「晴天行动2.0」已结束,土木工程拓展署会继续利用不同渠道,例如校园大使计画,提高市民对自然灾害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政府利用创新科技加强应对山泥倾泻事故的紧急应变能力,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土力工程师彭文昌表示,署方现时正持续优化现行斜坡工程的设计标准及预防措施,强化斜坡抵御极端暴雨的能力,以减低发生山泥倾泻事故的机会,包括使用泥钉提高斜坡的坚韧性,兴建混凝土泥石坝和柔性防护网,以及使用创新斜技调节区域地下水位等,务求多方面抵御极端天气对本港带来的冲击。

  彭文昌称,署方现时的最新尝试,包括试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研发崭新的山泥倾泻系统——「智能泥石坝」,以监察泥石坝的状况,当发生泥石堆积并预警可能发生重大泥石流时,可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作出适时的跟进行动。资料显示,「智能泥石坝」设有感应器,若感应到泥石流冲击,便会发放信息至控制中心,部门人员可提早到达现场,评估是否会发生大型山泥倾泻。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总工程师邓启恩表示,署方会继续与不同政府部门保持多方面合作,包括天文台及海事工程谘询小组和学术界等,以及向公众宣传有关海事工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的最新资讯。他称,署方亦会继续与天文台合作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以及举办不同宣传活动,例如早前完成的大埔滘潮汐站设计比赛。

  彭文昌强调,最重要措施为增强社区对于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故署方一直致力提高社区的警觉和知识,推动在紧急情况下,市民须采取个人防备措施,并且透过公众教育、定期宣传活动及资讯服务,教导市民大众重要的安全指引。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