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影响八十年代中国改革 经济学家科尔奈逝世
2021-10-23 21:08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Kornai János)本周一(18日)在布达佩斯逝世,享年94岁。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他曾应邀到中国给与重要意见,内地学者指出:「他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者。」
科尔奈以「短缺经济学」(Shortage Economy)闻名,他曾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他对社会主义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他的著作《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1957年)、《反均衡论》(1971年)、《短缺经济学》(1980年)、《增长、短缺和效率》(1982年)等,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科尔奈应邀参加「巴山轮会议」,提出把经济模式划分为四类:直接的行政协调(IA),间接的行政协调(IB),自由的市场协调(IIA)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IIB)。他指出,如果IA 模式是改革的起点,改革可取目标应当是 IIB。
内地媒体财经杂志形容,他对改革目标模式的分析,打开了中国经济学家的眼界,启发了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称赞科尔奈:「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改革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任院长钱颖一教授表示:「科尔奈的思想和研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尤其是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者。」
科尔奈在「巴山轮会议」后多次访问中国,不仅介绍改革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还对中国改革和体制转轨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科尔奈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经济学人才,包括:钱颖一、许成钢、王一江、李稻葵等著名学者。
科尔奈的著作中以《短缺经济学》最有影响力,他在书中提出的「短缺经济」、「扩张冲动」、「父爱主义」、「投资饥渴」、「软预算约束」等概念,在中国经济学界掀起了「科尔奈热」。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