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减90%排放 研再用二氧化碳 内地电厂建管道 输油田使用

2021-11-11 03:47

梁耀彰指,如本港未能在2050年前完全淘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发电模式,就有必要采用碳捕集技术,否则难以如期达致碳中和。
梁耀彰指,如本港未能在2050年前完全淘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发电模式,就有必要采用碳捕集技术,否则难以如期达致碳中和。

本港目前以增加天然气发电减碳,惟天然气非零碳能源,如在2050年前尚未有零碳能源取替,碳中和目标将成空想。港大机械工程系主任梁耀彰认为,本港应同步进行碳捕集研究,并指现有技术可过滤发电厂超过9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及使用大量的二氧化碳。放眼全球,各国发电厂已实行不同的应用二氧化碳方案,甚至研究封存地底的可行性,距离香港仅100公里的广东省海丰电厂,早在两年前已试行碳捕集技术,做法值得本港参考。

燃煤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翻查2019年本港的整体发电燃料组合中,燃煤发电占约4成4,天然气发电约占2成9,其馀约2成7为从内地输入的核电及本地可再生能源。直至去年,由于两家电力公司均有天然气发电机组投产,天然气发电百分比因而增至约4成8。《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下称《蓝图》)指出,未来会继续增加使用天然气以取代燃煤发电,并探索新的零碳能源供应,包括绿色氢能。

「用天然气发电只是减碳,除非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否则香港一日有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做到碳中和。」梁耀彰认为,绿色氢能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能否赶及在2050年前普及应用属未知之数,加上全球均在追赶碳中和的步伐,港府难以确保采购足以应付本地发电需求的绿色氢能。因此,本港有必要探讨另一种减碳可能性,而碳捕集(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可担任替补方案。

制乾冰建材加工食品

梁耀彰表示,目前共有三种碳捕集技术,而香港的发电站较适宜采用「燃烧后处理式」,即是在发电机组内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器及压缩器,将燃烧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取出,按现有科技水平,此方法能过滤超过9成的二氧化碳,对现有发电厂系统的改动较少。

然而,碳捕集技术的难度不在于取出二氧化碳,而是如何处理或应用。梁耀彰指出,二氧化碳可制成乾冰、建筑材料,或用于食品加工,惟使用量有限,难以消化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国际间正研究以不同方式消耗二氧化碳,其中,目前不少石油天然气油田均通过注入二氧化碳加压,以提高油气采集率,为碳捕集所得的二氧化碳提供出路。

油田骤看距离香港甚远,事实上距离香港100公里,在2019年底启用的广东省海丰电厂,正试行碳捕集技术。梁耀彰指出,该发电厂会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以水下管道输送至200公里外的海上油田,以进行加压取油的程序。他认为建设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连接本港发电厂至南海油田技术上可行,但需要两地政府商讨细节。

封存地底或深海有风险

此外,科学界正研究在地底或深海储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梁耀彰解释,地底深处有一层广阔的盐水层,根据现有研究,注入盐水层的二氧化碳将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深海储存的原理亦十分类似,当二氧化碳进入超过3公里深的海底,二氧化碳在压力下会转变成液态,变相可长期储藏。

梁耀彰指出,地底及深海有大量空间,可储藏碳捕集所得的二氧化碳,惟现阶段成本极高,加上难以确保二氧化碳不会泄漏,「一旦有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排出,必定成为生态灾难」,目前欧美等国家正进行小规模的二氧化碳储藏项目,以测试潜在风险。他认为如本港要应用相关技术,先要进行地底勘察,找出适合储藏的位置。

作中途方案 争取时间拓新能源

翻查《蓝图》,内文提及碳捕集是国际间正在探索及发展的技术,惟最终能否发展为成熟可靠、合乎成本效益及适宜在香港大规模使用,仍属未知之数。中电发言人回覆时表示,碳捕集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一直未有实现大规模采用或被认定是一种完善的商用技术。港灯未有回应有否研究碳捕集技术,表示会配合政府的减碳目标。

梁耀彰指出,如本港未能在2050年前完全淘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发电模式,就有必要采用碳捕集技术,否则难以如期达致碳中和,「建筑物节能如果可以降低3成碳排放,已经很不简单,但碳捕集可以减少9成。」

他认同将二氧化碳埋藏地底具一定风险,香港地底亦未必有适合储藏空间,但与内地油田合作的做法可行,碳捕集技术亦可视为减碳的中途方案,为本港争取时间兴建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减少对天然气发电的依赖,「当天然气发电的规模缩减,收集所得的二氧化碳就有机会被工业用途全数吸纳,做到碳中和。」

记者 郭增龙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