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六生首办海产微塑胶调查
2021-12-23 03:02
海洋微塑胶污染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生态危机,有中学生团队留意到本港缺乏小型贝类海产体内微塑胶含量的研究,便在区内街市购入各2.5斤蛏子、蚝及蚬,实验发现中国产的蛏子体内平均微塑胶含量,达1.33克,较美国同类研究的美国产蛏子平均微塑胶含量高7倍;而蚝及蚬的平均微塑胶含量,分别达约1克,蚝样本中更曾发现长约9毫米的纤维状塑胶。团队计画日后制作本港市场买到的食材微塑胶含量数据库。
微塑胶泛指未能被污水处理设施过滤的微细塑胶,容易被鱼类、贝壳类生物误食进入食物链,辗转在人体内积聚,或影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生殖能力,甚至致癌。将军澳直资中学万钧汇知中学,有5名中六生利用生物科校本评核取消后所释出的时间,从邻近街市中购入5批蛏子、蚝及蚬,每批每种各购入半斤,检测其微塑胶含量,亦是本港首个针对小型贝类微塑胶含量调查研究。
蚝藏9毫米长「胶」
5批样本中,除蚬的产地分别来自中国、越南及泰国外,蛏子及蚝均是国产,研究发现,每只蛏子平均微塑胶含量达1.3克,较美国调查当地产蛏子微塑胶含量的0.16克,高逾7倍,即本港常见的国产蛏子中,每半斤便含有120颗微塑胶;蚝及蚬平均微塑胶含量,亦分别达0.9及0.7克,即每半斤蚝及蚬,便含有85及64颗微塑胶,更在蚝中发现长约9毫米的纤维状塑胶,是今次研究所发现体型最大的塑胶。
拟制作含量数据库
现时国际间对微塑胶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亦未有研究证实其对人体的害处,为免「祸从口入」,团队计画制作本港市场可购得食材的微塑胶含量数据库;指导团队的生物科教师王凯民期望政府制订养殖场水质监控标准,并要求供应商列明食物中微塑胶含量,供市民参考。
记者 袁嘉咏
原文刊《星岛日报》教育版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