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死因研讯难申法援 家属亲征饱受煎熬

2022-02-09 06:55

不少医疗事故死因研讯个案因无法申请法援。
不少医疗事故死因研讯个案因无法申请法援。

「死因研讯召开的那天,Jane(化名)手执一叠文件,慌乱地向眼前的证人作出提问。法庭内不但坐着悲痛的父母,还有五名素未谋面的陪审员,我必须压抑愁绪继续发问。首次在法庭发言提问时显然吃力,甚至有点喘不过气,结结巴巴地重复几次方可完成问题,好几次需要死因裁判官帮忙覆述问题。」疑涉医疗失误事件中死者的胞姊Jane感到无助,在庭上只好向死因裁判官说声「唔好意思」。不少医疗事故死因研讯个案因无法申请法援,家属须亲自上阵,承受巨大压力。记者:凌子淇

几年前Jane胞妹因涉及玛嘉烈医院的医疗事故离世,家人事后申请法援,盼能聘请法律代表出席死因研讯,惟法援署拒批申请。她数个月后提出上诉,但再次遭署方拒绝。申请两度被驳回,Jane与家人唯有在庭上亲自陈词,她坦言事前无甚准备,因法律知识不足够,又无专业人士帮忙,连最基本的法律程序都不认识,只能靠自己摸索,「我哋因为无律师所以至问你,但你又唔畀我。我哋住公屋,就算我哋四处招募,又有无咁嘅资源呢?」陪审团最终裁定妹妹死于自然,但Jane认为难以释怀,因为事件中尚有许多疑团未解开。

「嗰排成家人系癫晒」

Zoe(化名)同样因亲人在一宗公营医院医疗事故离世,须就死因研讯申请法援,惟首次申请时所提交的资料不齐全而遭法援署驳回,直至第二次获社区组织协助寻求专家意见和撰写文件才获接纳。她形容申请法援的过程跌跌碰碰,经过十个月的严谨经济审查后终获批,但其后得知法援署「第一押记」的机制,即受助人如透过获法援进行的诉讼,或从相关的另一诉讼获得赔偿,署方有权扣除为受助人支付的法律费用,意味着即使日后循民事诉讼取得赔偿,扣除了需要归还署方的讼费,实质赔偿其实不多,Zoe因而放弃死因研讯的法援,并与家人自行代表出庭。

为应付死因研讯,Zoe与家人早几个月便开始翻阅文件及搜集资料,过程并不容易。忆起六天的研讯,Zoe直言犹如「作战状态、打仗咁款」,每日散庭后均须再翻看文件研究如何向证人提问,「嗰排成家人系癫晒」。加上事隔多年,研讯再次勾起原本已经放下的愁绪,对家属而言相当煎熬。

普通市民难负担讼费

根据现时规定,法援辅助计画并不涵盖死因研讯,换言之,经济资源超过四十二万港元的家属不符合申请资格。而法援署在审核涉及公营医院医疗事故的死因研讯时,须考虑给予法援是否有助维护社会公义。负责跟进Zoe个案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认为,署方把关严格,「就算可动财务资源多过四十万,普通市民都好难攞几百万出嚟请一个律师团队」,再者,研讯案情也是关键,申请人须证明案件涉及整个医疗体制或架构的漏洞,而非单一事件;及清楚指出研讯重点,或提供专家意见证明申请理据,法援署才会受理,但一般市民未必掌握撰写文件的方法,亦缺乏资源委托律师找专家写报告。

彭续指,不少医疗事故死因研讯个案的家属因无法申请法援,须亲自上庭提问证人,过程中不仅会勾起许多伤痛回忆,家属不谙法律程序,无法掌握发问技巧,导致未能作出关键性提问,或会影响死因庭了解事件。彭又表示,准备过程须花很大工夫,家属既要压抑情绪应对研讯,又担心发问错误而遭裁判官或其他有利害关系方的法律代表挑战,因而承受巨大压力,甚至不想面对。

《星岛日报》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