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多用抗疫物资等「潮陷阱」诈财 网购受骗八成苦主无报警
2022-04-14 06:55
疫情下网上购物盛行,骗徒紧贴潮流布下不同网购陷阱,第五波疫情大爆发之际纷纷以出售抗疫物资为名诈财,疫情缓和后又改以售卖零食、饮品和电器为藉口行骗,但警方早前进行街头问卷调查发现,高达八成网购骗案受害人没有报警,或令骗徒逍遥法外。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警官呼吁,受害人应尽快报案,让人员追缉骗徒归案。
网购骗案仍严重,市民须慎防受骗。警方数字显示,一九年录得二千一百九十四宗网上购物骗案,造成二千七百三十万元损失,及至前年爆发疫情,不少市民从网上购买口罩等防疫物资,网购骗案急增至六千六百七十八宗,升幅达两倍,损失大升近三点五倍,涉及一亿二千二百三十万元,经警方大力打击和加强宣传防骗讯息,加上防疫物资逐渐充足,去年网购骗案宗数略跌约百分之八,录得六千一百二十宗,损失金额下降至七千一百五十万元,比前年同期减少四成二。
71%骗徒用fb平台
去年第四季网购骗案中,骗徒使用的平台最多涉及facebook,高达七成一,其次是Carousell,录得一成六,Instagram有百分之四;涉及货品种类方面,食物及饮品名列榜首,有三成三,手机及数码产品占一成七;至于涉案支付方式,首三位是转数快、储值支付工具和本地银行转帐,当中转数快占六成四。
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网络安全组警司范俊业指出,骗徒通常假扮卖家,在社交平台、讨论区或二手买卖网站上载帖文或开设专页,声称出售商品,价钱一般比市价低,不时以限购及减价等字眼吸引买家,收款后失去联络或封锁买方帐户,也经常更改专页或帐户名称,以重施故技。
第五波疫情大爆发期间,范说骗徒纷纷以售卖抗疫物资为名行骗,其中今年二月中,二十一岁女子在社交平台见到出售快速测试剂的帖文,以「转数快」支付六千一百元货款,卖方随即失去联络;人员亦发现有人在社交平台开设专页,盗用衞生署标志和借用药品生产商名义,以售卖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为藉口诈财,及至抗疫物品供应充足,骗徒开始以售卖零食、饮品和电器行骗,也有骗徒以出售阿拉斯加长脚蟹等美食为藉口骗财。
警吁提防消费券骗局
近日政府派发消费券,有不法之徒利诱市民违法将消费券「套现」,范说警方会继续跟进情况,又指暂未发现有涉及消费券的网购骗案,但提醒市民小心提防有关骗局。
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网络安全组总督察叶卓誉表示,人员今年一月以问卷形式在街头访问六百五十九名有网购经验的受访者,其中八十三人曾遇骗,当中五人损失五千元或以上金额,但只有十六人报案,其馀约八成受害人认为损失较少或怕麻烦而没有报警。他呼吁,受害人应保留与骗徒对话和付款纪录,尽快报案,警方会致力将骗徒绳之于法。
更多新冠疫情资讯请到以下专页浏览(按此)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