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时亨毕业后入银行脱穷 变顶尖分析员年薪曾达20万加元
2022-06-13 18:22
出身清贫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马时亨,接受香港赛马会刊物《骏步人生》访问,马时亨大学毕业适逢1973年石油危机,「家贫,希望一毕业就去赚钱,越快找到工作越好。」他当时最想加入国泰航空,「未出过埠,很想见识世界,入职国泰可以全世界飞,又可以用平机票去旅行。」笑称,「还有机会认识靓空姐!」
不过,大通银行聘请了他。「大通可以早至六月上班,月薪有1600元。当时在中环吃一个碟头饭,约一元二角;在中环位于华人行顶楼的大华酒楼,五元可以吃到有鱼有肉、非常上乘的午餐。」当年市区楼价,每方尺约200元,「我份人工可以买到八尺。」
1976年他被银行派到纽约工作,1979年转到加拿大就业,在当地任职证券分析员。其实他当时未试过买股票,英国人老板以自己的经历,问他是否敢试:「我初来时口袋只有20元,现在是百万富翁了。」
遇种族歧视被当透明 分析员年薪20万加元
八十年代种族歧视十分明显,「会议上,很多银行家或行家都当我透明,有段时候很辛苦。」他一直努力工作,直至1984年,被选为加拿大首屈一指的银行分析员,地位立时提升。「事业上做得最开心,就是这段当分析员的日子,钱又搵得多。当年离开银行界年薪是三万多加元,到1984年,年薪已达20万加元。」他认为年轻人一旦遇到机会,必须敢于尝试。
在海外多年,1990年回流香港,任职多间大型企业。2002年被董建华政府罗致,加入政府成为首批问责官员。「当时抱有强烈的使命感,觉得五十多岁人,想为自己土生土长的香港做点事。」笑言:「加上当时已经脱贫,有两餐食,就入政府试吓。」
财富给人带来安全感享受感及成功感
他指自己小时候的贫穷,是属于最低层次的贫穷,「是令人非常担心的一种贫穷,关乎能否生活下去的贫穷。」除了赤贫的一批,部分人的贫穷属于相对性,是程度及层次的分别:「有些人不是很穷,只是觉得自己比某些人穷。」
他认为财富给人带来安全感、享受感及成功感。「富与贫的分别,在于贫穷的人欠缺安全感,而富人的安全感,相对较高。」其次是享受感:「越有钱的人,理论上享受越多。」举例最有钱的人拥有私人飞机,次一级的有本钱搭头等机位;然而,有能力搭飞机,其实已经是不错的享受了。第三是成功感,「有钱的人会用财富去衡量成功,财富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越成功。」
马时亨认为做不到心中富有,不算真正的富有。「向人免费派饭的好心人、教育界春风化雨的良师、公立医院的医生……不计较金钱,回馈社会,心中财富更大。」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