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健共融| CareER评估29家企业伤健共融指数 整体表现上升鼓励伤健人士就业
2022-10-25 19:53
致力为高等及专上学历残疾或有特殊教育需要人士提供就业配对服务的慈善机构 CareER,去年推出全港首个企业伤健共融指数「CareER 伤健 共融指数 (CareER DII)」,为企业提供一套评估政策与措施的检测工具,促使本地企业在职场上推动伤健共融,今年亦推出了「CareER 伤健共融指数 2022」。
太古集团公益事务总监陈婷婷表示:「太古基金很荣幸透过 『信望未来』计划连续第二年赞助 CareER 伤健共融指数。我们致力为所有员工创造一个多元共融的工作环境,并乐见今年有更多公司参与评估。 这个指数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共融,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长远益处。」
29家企业参与评估
是次评估合共有29家企业参与,横跨金融、保险、饮食、零售等不同行业,当中有72%为拥有逾千名员工的大企业。
参与评估的企业需要就8个不同部分回答问题,每个部分建议由专责部门作答,涵盖高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采购、行政、人力资源及资讯科技等部门。CareER 日前举行成果发布典礼,公布结果趋势及分析,协助参加的企业以量化评估找出可改善空间,以便日后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伤健共融政策。
结果显示,对企业而言,「对外在持分者提倡伤健共融」这一环最具挑战,去年及今年的得分为 31% 及 34%。
CareER 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崔宇恒指出:「推动企业伤健共融涉及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不同持份者,包括:管理层、人力资源、品牌与营销、企业传讯、采购和设施管理等等。企业在订立任何商业及营运策略时,都应将伤健共融纳入考虑范围之中,以避免忽略了任何一个群体。」
伤健共融推广 宜内外兼备
CareER 将评估结果从两个方向作出分析。首先,在「内部与对外推广伤健共融」方面,企业对内推广的表现(62%)远超对外(34%),反映出企业比较著重内部推广、教育及培训,而忽略了对外部持份者推行伤健共融。CareER 指出,公司很多时在考虑伤健共融政策时,以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的角度出发,于是较为著重在工作环境提供合适配套,以及与残疾同事沟通上的注意事项等,从而推动公司内部的伤健共融文化。
CareER 建议,企业可以从业务性质著手,观察需要并开拓市场,例如设计产品时采用相关的通用设计以供不同客群使用、提供服务时亦需考虑是否畅通易达。CareER 亦建议采用多元化的供应链、或向供应商提出「雇员多元化准则」,列出优先考虑雇用伤残人士的供应商,并优先与有相同共融理念的企业合作,支持并推动间接就业。
企业需制定有效策略框架 让实践事半功倍
另外,在「建立及传递伤健共融目标」方面,企业普遍在策略层面 (Strategic Level) 的分数(64%)高于操作实践 (Operational Practices)(50%),反映企业有推行相关措施的意向,但在执行方面仍有很多改善空间。CareER 分析指,这与公司缺乏策略规划及明确目标、欠缺持续执行的团队、与员工的绩效指标有所抵触及有限资源分配有关。
CareER 建议,企业可以为建立及传递伤健共融目标制定有效及明确的框架,如制定长远的计划,当中亦可为个人及部门设立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让同事在执行、审查评估时有据可依;同时亦能让公司由上而下都明白及愿意在各自的岗位推行伤健共融,才能有看得见的成效。
10家企业首度参与 整体表现上升
在今年参与评估的29家企业当中,有10家为首次参与,主要来自服务行业,业务性质促使他们投入更多资源推行伤健共融,以提升客户体验及供应商的多样性,令是次企业的整体评估表现比去年上升。
在8个部分当中,有5个部分表现略胜去年,当中以「员工参与及留任」和「工作调适」表现最好,平均分为66%,即公司会在员工间推动伤健共融,及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引,让员工按需要申请灵活工作,例如提供弹性上班时间及工作地点、容许员工按需要请假等;「供应链及采购策略」分数则最低,虽较去年已高出 4%,惟平均分仅30%。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以为向供应商提供「平等机会政策」或「供应商守则」已经足够,因此没有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方式,如设立多元化供应商计划等。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