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 新一代乐于畅谈生死 自主规划身后事 专家:及早准备可减家人烦恼

2024-04-02 09:00

 每日杂志| 新一代乐于畅谈生死 自主规划身后事 专家:及早准备可减家人烦恼
每日杂志| 新一代乐于畅谈生死 自主规划身后事 专家:及早准备可减家人烦恼

近年,社会谈论「死亡」等议题不再如旧日忌讳,内地年轻人更流行到「死亡咖啡馆」参与谈论生死观的活动。回望香港,坊间也有不同组织举办生死教育相关的活动,更有社企支援长者及有需要人士,提供订立遗嘱、持久授权书及计划身后事等一条龙服务。香港少子化、人口老化等问题逼在眉睫,有专家指,港人有必要及早作生前规划,除了能够自主及妥善安排身后事,更可以为日后负责办理殡葬礼仪的家人省却烦恼,甚至带来安慰,期望更多人认识及了解生死教育,及早准备。

清明节将至,内地孝子贤孙登山祭祖以外,更流行到「死亡咖啡馆」,一边叹咖啡,一边谈论生死观;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打卡」,宛如假日休闲活动。事实上,此概念源自一位瑞士社会学家,至今已拓展至全球逾60个国家,在餐厅、医院等不同场地举办相关活动,而该位于上海的连锁咖啡店,更是由殡葬业界出资作跨界经营,首店早在2017年开业,至今已扩充至8间门市。
 

内地年轻人流行到「死亡咖啡馆」参与谈论生死观的活动,咖啡上更有「奠」字拉花。
内地年轻人流行到「死亡咖啡馆」参与谈论生死观的活动,咖啡上更有「奠」字拉花。
内地年轻人流行到「死亡咖啡馆」参与谈论生死观的活动,咖啡上更有「奠」字拉花。
内地年轻人流行到「死亡咖啡馆」参与谈论生死观的活动,咖啡上更有「奠」字拉花。


办坟场导赏团及AI平台

在香港,「死亡咖啡馆」绝非新鲜概念,坊间也有不同团体举办茶会、漂书活动等,以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市民更愿意分享对生死的看法,亦有组织举行「坟场导赏团」,让长者了解本地殡葬服务。此外,有本地殡仪公司以「生前契约」为本成立网上平台,让客人多了解殡葬礼仪,自主订立身后事,据悉该平台早年斥资7位数字,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令殡仪界进一步迈向智能化。

走入文青小店林立的深水埗,亦有一个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共享空间,书柜放满近2000本与生命有关的书籍,并有不同情绪卡牌,让访客学习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生死价值。创立此空间的殡仪策划师伍桂麟形容,希望殡仪业也有些文青化的活动,让中年人、老年人也能参与其中,「是一个文化教育导向的地方,而这个文化可以谈生论死。」

记者在闲日傍晚到访,参与由他主讲有关「身后事规划」的讲座,前来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数名年约40岁以下的后生面孔。他先以较容易「入口」的器官捐赠议题开讲,席间过半数人早已登记衞生署设立的「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亦有参加者针对实际殡仪程序向他发问,讲座流程轻松,打破传统殡仪及殓葬服务「死气沉沉」的刻板印象。伍认为,部分港人对于谈论生死不如旧日般忌讳,渐趋开放,亦有更多人及早规划身后事,订立遗嘱及自行规划葬礼。
 

坊间举办「身后事规划」的讲座。
坊间举办「身后事规划」的讲座。
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共享空间,放满近2000本与生命有关的书籍。
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共享空间,放满近2000本与生命有关的书籍。


推动遗产捐赠在港非主流

推动遗产捐赠理念的社企「遗善最乐」,其共同创办人黎晓洋律师同意指,现代人更愿意、更容易谈论生死,甚至乐于自主决定身后事,「社会气氛已不限于言谈之间,而是想了解自己到底要做甚么。」她举例,团队曾参与展览推动生前规划,不少市民直接前往摊位「问价」,询问订立遗嘱或持久授权书的费用,代表他们已对身后事安排有基本认识。

二人皆认为,有更多渠道了解生前规划及生死教育固然理想,但把知识「落地」转化为行动,才是重中之重。伍指,「咖啡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坐下来倾谈生死观,但参加者表达之后,却未必有更强烈的感觉要把说话转化为实质行动,为自己预早计划。」

黎晓洋直言,要把讨论转化为行动,便要为市民提供可行方案。她以订立遗嘱为例,推动遗产捐赠在外国十分普遍,不少社福机构更会有专责小组跟进,但香港却非主流,直至近年才有些转变。她分享,成立3年以来,约有800人参与「遗善最乐」计划,累积遗产捐赠额达14亿元,「市民可选择想捐赠遗产的机构,及后再分配馀下资产予家人、母校等,所以平均每人也会把遗产分配予3.5个受惠群组。」

客观而言,香港人及早作生前规划有一定必要性。根据政府统计处数字,本地生育水平在过去30年大致呈下跌趋势,总和生育率由1991年每千名女性有1281名活产婴儿,下降至2021年的772名,现时平均1名女士生产不足1名小孩。另一方面,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共有约18.8万户独居长者,而截至去年底,香港有逾40万名80岁或以上长者,占总人口5.3%。多项数据皆显示,少子化、人口老化等问题逼在眉睫。

无立授权书 或增家人烦恼

黎晓洋举出多个例子,强调生前规划的重要性。她忆述,曾有客人带同已离世亲属的遗嘱到其律师楼,希望执行捐出10%遗产作善事的遗愿,遗憾该遗嘱没有经律师签订,多个细项没有透过文字厘清,逝者也没有列明希望受惠的机构,令家人十分懊恼。

 

黎晓洋(左)及伍桂麟(右)盼更多人认识及了解生死教育,及早作出规划。
黎晓洋(左)及伍桂麟(右)盼更多人认识及了解生死教育,及早作出规划。


她续说,订立遗嘱以外,许多市民进一步订立持久授权书,因担心晚年病危、在医院度日的时间,「若昏迷不醒、患有脑退化、意外中风,脑筋不灵活该怎么办?有再多钱也无法从银行提取。」她指,有年届80岁的老夫妇未有订立授权书,一向负责「管钱」的太太近日突然急病昏迷入院,丈夫不但无法从银行提款付医药费,又未能变卖共同拥有的物业,最终决定花费6位数字,向高等法院申请成为产业受托监管人,现时仍未知道结果。她坦言,不少40岁至50岁的中年人正在照顾更年迈的家人,也开始未雨绸缪为日后打算。

伍桂麟指,面对与家人分离,亲属必然会感到恐惧及惊惶失措,若然逝者没有作生前规划,亲朋当刻才去找资料了解,也未必能做到适合的筛选,「许多家庭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再盲目地试不同方法,以行动安定自己,但很多时候都会行了冤枉路,做了不必要的工作。」他指,生死教育能够让人有相关概念及认知,了解安排殡葬仪式及处理身后事需要做甚么,「知道要找甚么人协助,不论是政府部门、社企机构,甚至私营商业服务,起码有根据去做。」他希望,更多人认识及了解生死教育,及早准备。

讲师:「生死教育」应由小做起

有到校作生死教育讲座的讲师认为,政府应该设立制度,为市民大众提供相关服务及支援,而「生死教育」亦应该由小做起。

该讲师指,生死教育可微观至一名长者及其照顾者,宏观至政策和服务。据他留意,由7年至8年前,本地生死教育的对象已不再限于病人、长者及照顾者,也慢慢渗入校园。他指,尽管部分学校会以「生命教育」等较柔和的字眼取缔「生死教育」,或演化出「失去教育」,但仍然表达到背后学懂面对生离死别的讯息,有助学生面对和梳理情绪。

教育局回覆指,生命教育是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认识生命的意义、积极面对逆境和挑战、尊重和爱惜生命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学习元素,已蕴含于中小学不同学科的课程中,以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局方指,加强生命教育是《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2021)的课程重点之一,该架构按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成长和学习需要,清晰订出相关的学习期望建议,而基于「全校参与」的原则,推动价值观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校内各层级教学人员的共同责任。
 


助市民做好配对 社企一站式支援

有社企营运「平安五宝中心」,为市民配对律师、医生、殡葬礼仪师及社工,提供一站式的身后事规划支援。

社企「人一世」在去年获社创基金资助,并于今年1月开设「平安五宝中心」。该团队指,疫情见尽丧亲者旁徨无助,认为疫后要修补创伤及多作生前规划等公众教育外,更希望为大众配对所需的专业人士。「平安五宝」团队有各方专家(见表),协助市民做好一系列生前规划,包括写遗嘱、订立持久授权书及预设医疗指示等。

记者:仇凯瑭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