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发全球首套非入侵性炎症性肠病诊断工具 可尽早确诊免病情恶化

2024-12-04 15:49

左起: 黄秀娟教授、陈家亮教授、IBD患者林先生、郑佳莹博士、张靖婉教授。
左起: 黄秀娟教授、陈家亮教授、IBD患者林先生、郑佳莹博士、张靖婉教授。

肠道微生物或可帮助识别肠道炎症,减少未来做大肠镜诊断需求。中大医学院首度发现一系列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能有效区分「功能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常见慢性肠病;团队指,正利用研究成果研发全球首套非入侵性炎症性肠病诊断工具,预期最快在2027年可在港作临床应用。

目前诊断方法多属入侵性轮候需时

中大医学院前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指,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相类症状,如肠易激综合症及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均有反覆腹泻及肚痛情况,但后者情况会随时间恶化,甚至造成消化道慢性发炎和溃烂,严重的更要动刀切除部分肠道,或开人工造口。而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多属入侵性,如要做大肠镜检查去判断病因;而做电脑断层扫描、磁力共振扫描亦需较长轮候时间,有机会令病人诊治延误。

中大团队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发非入侵性诊断工具。中大医学院
中大团队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发非入侵性诊断工具。中大医学院
中大研发首套非入侵性诊断工具 。中大医学院
中大研发首套非入侵性诊断工具 。中大医学院
IBD患者林先生。中大医学院
IBD患者林先生。中大医学院

中大团队利用分布于11个国家,来自5979个不同种族、地域的粪便样本中,结集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样本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症患者的粪便,也有健康人群的粪便,经对照后锁定出10种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肠道菌,及9种与克隆氏症相关的菌种,并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发非入侵性诊断工具,可用作分辨肠易激综合症及炎症性肠病,即患者日后毋须做大肠镜,也可轻易确诊。

整体灵敏度高达88%更精准诊断

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总监及新基石研究学者黄秀娟指,炎症性肠病近年在亚洲发病率急升,料至明年中国患者人数将超过150万人,而中大在过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未来将进行大规模的跨种族、多中心研究,了解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监测、药物反应预测,及将患者分层以进行优次治疗的潜力。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博士后研究生郑佳莹指,研究发现有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中,出现较多会产生毒素的细菌基因,而缺少多种抗炎功能的菌种。而团队开发的诊断工具,其整体灵敏度高达88%,特异度高达89%,可更精准进行非入侵性诊断;早前更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银奖。

患者指当年耗时1、2年才能确诊

克隆氏症患者林先生指,自1996年起开始出现很长时间的肠胃炎,每次进食后均会又屙又呕,而家庭医生只会处方普通肠胃药、止屙药及止呕药,「直至一次如厕时突然大出血,整个厕盆变成鲜红一片,才引起警觉。」他指,本以为罹患痔疮,但经医生检查后发现肛门内有「一粒粒」,再做肠镜始知出现肠壁溃疡和出血,「那时食乜屙乜,完全无精神,身体变得很瘦弱,甚至虚脱至行不到。」

幸林先生其后获转介至威院看病,更获中大前校长沈祖尧团队诊治,「那时候这个病很少见,全香港公院也不收,故很感谢沈教授。」他指,因当年克隆氏症只能用「排除法」诊断,经过多次复杂检查才能确诊,前后耗时约1、2年,结果因病况演变得太严重,最后在2008年左右需做切肠手术,永久要「背袋」生活,令情绪十分崩溃,甚至有自杀倾向。他指,当年确诊时仅20、30岁,现时有不少病友亦年仅10多岁,「父母听到无得医,成世要食药,已经很崩溃,但现在中大发明了非入侵性工具,可尽早确诊避免恶化,会造福不少人。」

记者:脱芷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