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海洋垃圾祸害深 倡原址展骸骨警世 目睹搁浅伤心怀 大澳居民盼学救鲸知识

2025-01-02 09:35

去年11月底,1条瘦弱喙鲸于大澳搁浅死亡,有居民自发落海拯救。
去年11月底,1条瘦弱喙鲸于大澳搁浅死亡,有居民自发落海拯救。

大澳早前发生喙鲸搁浅死亡事件,有曾落海营救的市民仍未释怀,建议教育市民处理鲸豚搁浅的应变知识。有海洋生态学家表示认同,指于安全情况下,可由当地居民施援,如为搁浅鲸豚保湿皮肤;有保育人士则认为,本港较少发生该类事故,须衡量市民的安全,暂未有学习有关知识的迫切性。搁浅事件至今仍是大澳居民的热议话题,有80多岁的老渔民对喙鲸疑吞下帆布袋致饿死感震惊,指反映海洋垃圾祸害深远,盼日后安排鲸鱼骸骨于大澳展出,警惕后世。

是次搁浅的雄性喙鲸6至7米长,据渔护署初步解剖,该鲸体形偏瘦,品种尚待确认,表面有疑因搁浅造成的伤痕,体内并无遗留食物,惟消化系统内有1个近3尺长、约2尺阔的大型帆布袋,疑因肠道受阻塞而饿死。

自行搬动或割伤鲸鱼腹部

事发去年11月30日晚上7时许,有大澳居民于石仔埗街岸边发现有大型鲸豚搁浅,于是报警求助,当时鲸豚腹部遭沙石割伤大量流血,令海水染成殷红。不少居民得悉前来了解,期间有10多名居民自发参与拯救,惟至翌日约凌晨零时,鲸鱼于兽医麻醉及作进一步诊断期间死亡。

喙鲸腹部疑遭尖石割破流血,有居民行近视察。
喙鲸腹部疑遭尖石割破流血,有居民行近视察。
10多名居民自发落海拯救,有人希望当局日后教授拯救鲸豚的知识。
10多名居民自发落海拯救,有人希望当局日后教授拯救鲸豚的知识。

 

Samuel是当晚下海救鲸的大澳居民,对几小时内见证喙鲸由生到死,至今仍未释怀。他忆述,当众人把帆布垫于喙鲸腹部将其托起,原本猛力挣扎的鲸鱼安静下来,其后众人尝试将鲸鱼拖出深水处,一度想过鲸鱼或有一线生机,惟最终仍告死亡,深感难过。另一居民Nam则指,喜见当晚有居民自发组成拯救队,建议渔护署或保育团体,为曾发生鲸豚搁浅事故地区的居民,提供处理及拯救鲸豚的培训。

80多岁的大澳渔民梁伯亦称,这是有生以来在大澳所目的最大型鲸鱼,对最终救不回深感可惜。他指,自己一生捕鱼,却从不知晓如何救鲸,而大澳常有白海豚搁浅,认为居民若学习相关知识,有助再遇到同类事故时可及时拯救。

有鲸豚专家估计,该鲸为罕见的朗氏印太喙鲸,过去极少发现活体,生活于300米至1000米的深海,尚未知道为何进入仅10米水深的大澳水域。Samuel指,当晚多次听到鲸鱼发出叫声,遗憾的是无人拍摄和记录整个救援过程,「若录到叫声,可能有助科研分析喙鲸的特性。」他亦指,当晚在现场等待很长时间才有专家到来,有感过去两年本港相继出现活体鲸豚搁浅,盼当局成立跨部门协调救援中心,提高拯救效率。

对大澳居民提出学习急救鲸豚的想法,海洋生态学家罗谦恩认同居民愿意承担义务的心态及意识。他指,当地居民亦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由他们于第一现场施援是好事,然而在施救及安全之间要取平衡,最基本做法是报警或联络渔护署,联络专家救援。他提到,若现场环境不宜靠近,居民可在场维持秩序及继续观察鲸豚情况。不过他指,搁浅鲸鱼重量以吨计,市民无法搬动,亦不应将其强行推回海中,否则过程中可能令鲸鱼腹部遭沙石割伤,导致感染。

香港海洋教育协会总监张玛珊亦指,搁浅的鲸豚多已受惊,市民若太靠近,鲸豚受惊下会摆动尾巴,恐伤及市民。她称,鲸豚皮肤若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会乾裂,居民可做的是向鲸豚淋水,或将湿毛巾铺于鲸豚身上保湿。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亦提醒,市民若向鲸豚身上淋水,要留意勿淋向其顶部的气孔,以免影响其呼吸。

当晚数十名居民聚集围观,有人至今仍为救不回鲸鱼感到难过。
当晚数十名居民聚集围观,有人至今仍为救不回鲸鱼感到难过。
2003年7月,1条10米长的抹香鲸于西贡大浪湾搁浅死亡。
2003年7月,1条10米长的抹香鲸于西贡大浪湾搁浅死亡。

 

疑吞帆布袋饿死 老渔民震惊

保育人士Joe则指,本港发生活体鲸豚搁浅事故不算多,成功救活的更绝无仅有,最轰动是2003年7月有10米长的抹香鲸于西贡大浪湾咸田湾沙滩搁浅,惜拯救9小时不果,最终被人道毁灭。他认为,暂时未有教育市民拯救搁浅鲸豚的迫切性。不过他指,台湾常发生鲸豚搁浅事故,当地鲸豚团体会招募义工协助拯救,并不定期举办培训,甚至订立「三要四不」的拯救原则,让当地民众可以依循施救。

Joe续称,部分「三要四不」的拯救原则值得本港参考及借用,如注意保湿、不要让鲸豚受到风吹日晒、不要站近鲸豚尾部及头部、不要推拖拉扯鲸豚的胸鳍或头部,以及不要喧哗,而替鲸豚记录心跳等非一般港人懂得处理,相信需要按部就班学习。

本港发生的鲸豚搁浅事故,由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跟进,包括派员到场抽取尸体样本化验,惟Joe指,曾听闻有鲸豚暴尸多日,均无市民报警或通报渔护署,致尸体严重腐烂,影响化验结果。他认为,要培养市民拯救鲸豚知识的第一步,应由通报做起,才能让专家尽快跟进,建议当局或保育团体可尝试由这方面入手。

渔护署初步解剖,发现喙鲸消化系统内有大型帆布袋,疑因此导致无法进食。
渔护署初步解剖,发现喙鲸消化系统内有大型帆布袋,疑因此导致无法进食。

 

搁浅事故发生超过1个月,当日情景仍是大澳居民谈论话题,老渔民梁伯对喙鲸疑吞下帆布袋致饿死感震惊,认为事故一再反映海洋垃圾的遗祸,希望日后争取安排鲸鱼骸骨运回大澳,于事发的石仔埗海边展出,以作警惕。

渔护署回覆指,去年11月30日接获大屿山有活体鲸鱼搁浅的报告后,立即啓动「香港水域内发现非本地栖息鲸豚动物的应变计划」,迅速联同相关部门及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展开相应行动。入夜后,人员于大澳水域发现该受伤鲸鱼,随即启动应变计划的第三级,展开救援,惟鲸鱼当时十分虚弱,于兽医麻醉诊断期间死亡,署方稍后将公布详细解剖及化验报告。

署方续称,市民如发现鲸鱼出没或鲸豚搁浅,应立即联络1823通知渔护署,并与鲸豚保持距离,切勿接近及骚扰鲸豚,并注意个人安全,以免发生危险。

大屿山白豚仅剩34条 环团忧填海不断损生态

栖息于大澳及大屿山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近年亦持续减少。渔护署最新发表的《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显示,于本港出没的白海豚仅剩34条,保育团体指数量虽与去年相若,但未来本港将推行多项填海计划,忧白海豚及江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境再受威胁。

上月10日,大屿山二澳海面发现成年中华白海豚的尸体。
上月10日,大屿山二澳海面发现成年中华白海豚的尸体。

 

去年至少40宗鲸豚搁浅

有关报告于2023年4月至去年3月,在全港6个调查区进行,研究人员观察到163群中华白海豚,总数569条,以及77群江豚,总数279条;当中白海豚重要栖息地集中在西大屿山近岸及西南大屿山的西端水域。过去10年,北大屿山水域的白海豚明显下降,研究人员估计,于大屿山西南、西、西北及东北的4个区域,共有34条白海豚,而过去6年的数量分别是47条、32条、52条、37条、40条及34条。

有保育人士指,单看数字似反映白海豚数量跌幅喘定,但值得留意是过去沿用的船上调查方法,于大屿山北部水域观察的成效不高,因此采用「被动水底声音监察方法」辅助,但亦发现大屿山北面的白海豚数量持续下降,情况并不乐观。该人士又指,2003年白海豚数量达158条,21年间数量暴减至不足40条,期间大屿山一带兴建港珠澳大桥及机场三跑等重大海上工程,当局虽然设立海岸公园,惟从近年白海豚数量持续减少,反映当生境被破坏,白海豚或会一去不返。

去年,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接获至少40宗鲸豚搁浅报告,主要涉及白海豚及另一种栖息于本港水域的江豚。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指,未来当局将在屯门龙鼓滩、曾咀,以及大屿山长沙进行多项填海工程,忧影响栖息附近水域的白海豚。此外,当局亦计划在交椅洲附近填海1000公顷建人工岛,她忧工程亦会影响周边海域,甚至造成破坏,影响江豚及其他海洋生物。

记者:关英杰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