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冒滙丰中银短讯再现 认住「#」防堕陷阱

2025-01-05 12:52

伪冒滙丰中银短讯再现  认住「#」防堕陷阱
伪冒滙丰中银短讯再现 认住「#」防堕陷阱

电话诈骗和网上骗案日益猖獗,近日再有市民收到伪冒滙丰(005)发出的短讯,骗徒以发送人名称「HSBC」发送短讯。事实上,不少诈骗短讯会冒认银行、电讯公司及连销零售商店,市民一不留神就会中计及招致损失。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于前年12月28日已推出「短讯发送人登记制」,所有已获官方认证发送人的SMS,均会以「#」号作为开头,以方便市民识别。截至今年1月3日,已有436间机构参与,登记共2,387个短讯发送人名称。参与机构包括电讯商、银行,政府部门等。

根据市民提供的短讯截图,该伪冒滙丰内容指「ALIBABA」代理商会员权限已开通,享全年购买优惠,年费36,800元,并建议客户致电联络了解退订详情。不过该短讯繁简混杂,例如写道「请留意户口馀额变动」。

去年9月,有声称是滙丰的短讯讹称会由客户的银行户口中扣除一份保险的保费。
去年9月,有声称是滙丰的短讯讹称会由客户的银行户口中扣除一份保险的保费。

滙丰:已停用「HSBC」作发送人名

滙丰曾发声明指,该行已在去年1月28日起,已加入「短讯发送人登记制」,使用已登记发送人名称包括#HSBC、#HSBCsecure、#PayMe及#HSBCnotice,向本地流动电话用户发出单向短讯,以便客户识别真假短讯,预防骗案发生。滙丰又指,已停用「HSBC」作为发送人名,更加不会透过短讯连结,要求客户提供敏感个人资料、登入滙丰网上理财,或接至第三方提供的保险网站。

除了滙丰外,上月亦有市民收到声称由中国银行传出的短讯,提示保险费用自动从账户扣除的短讯。中银香港(2388)特发声明指,与该短讯没有任何关系,该行现已加入「短讯发送人登记制」,并使用以「#」号开头的「已登记的短讯发送人名称」发出短讯予于该行登记的流动电话号码,该等名称包括:#BOCHK、#BOCHK_TXN 及#BOCHK_CC。

此外,就「可供接收者以发送人号码直接回覆的短讯」或双向提示短讯,该行会继续透过以下其中一组电话号码:+852 622649931110或 +852 645063570006,发送双向提示短讯至于该行登记的流动电话号码,与相关客户进行确认。

中银香港又提醒客户及公众人士慎防虚假短讯,应先核实任何声称由中银香港发出的短讯,切勿透过短讯、电邮、网上的超连结、二维条码或附件登入银行账户或提供个人资料(包括密码)。

根据「守网者」网站资料指出,近期SMS骗案常用的手法,是在短讯中声称受害人的积分快到期,或可以低价换领会员限定奖赏,并附有钓鱼连结,当受害人透过连结进入假网站并输入登入及信用卡资料,骗徒就可以盗用受害人的积分或碌卡购物。

另一方面,「短讯发送人登记制」首阶段已覆盖本地主要电讯商,因此已登记的电讯公司发讯息时,可以看到以「#」开头的公司名称,例如#CMHK、#1010、#csl、#3HK、#SmarTone、#HKT、#Netvigator及#HKBN等等。

4种最新诈骗手法:

除主要电讯服务供应商外,主要银行及个别政府部门均已经参与。若有需要,亦可查阅由通讯办设立的登记册 ,核实收到「已登记的短讯发送人名称」所属的「已获认证的发送人」的公司或机构。

网站又提醒,市民收到任何短讯都要提高警觉,千万不要向身分未经核实的短讯发送人披露任何个人、银行户口或信用卡资料、转帐金钱或开啓短讯内的超连结,如有怀疑,应立即向警方举报。

即睇金管局10新招防骗案:

1.动态诈骗监测机制,迅速堵截可疑交易及通知客户
1.动态诈骗监测机制,迅速堵截可疑交易及通知客户
2.发现帐户有异常活动,突击身份认证
2.发现帐户有异常活动,突击身份认证
3.就可疑高风险交易,额外身份认证
3.就可疑高风险交易,额外身份认证
4.多项身份认证功能
4.多项身份认证功能
5.客户可登入帐户随时查阅可疑或异常活动
5.客户可登入帐户随时查阅可疑或异常活动
6.就可疑或异常活动通知客户,如地点变更、新装置绑定或登入等
6.就可疑或异常活动通知客户,如地点变更、新装置绑定或登入等
7.降低预设跨境转帐限额
7.降低预设跨境转帐限额
8.禁止同一时间多于一个装置登入帐户
8.禁止同一时间多于一个装置登入帐户
9.察觉异常交易时,客户可透过专属热线或电子银行平台即时暂停帐户
9.察觉异常交易时,客户可透过专属热线或电子银行平台即时暂停帐户
10.客户可24小时通报并获得支援
10.客户可24小时通报并获得支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