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发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新靶点药物  治乾眼症药物「旧药新用」助抑制病变组织增长

2025-01-14 15:07

左起:锺佩桦、黄志超及潘昭颐。谢宗英摄
左起:锺佩桦、黄志超及潘昭颐。谢宗英摄

【子宫内膜异位症/辅助生殖技术/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大医学院今日(14日)发表研究结果指,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疾病基因分析,识别出两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治疗靶点,并发现一种现有治疗乾眼症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有助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能够「旧药新用」,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治疗方案。

可致不孕未有根治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全球5%至15%的生育年龄的妇女。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部生长,如盆腔、卵巢及其他位置形成异位内膜组织或囊肿。在卵巢形成的囊肿又称「朱古力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致不孕,但由于成因不明,现时尚未有根治方法,患者主要透过止痛方式和荷尔蒙治疗以减轻症状,惟长期服用相关药物亦可能产生副作用。

左起:锺佩桦、黄志超及潘昭颐。谢宗英摄
左起:锺佩桦、黄志超及潘昭颐。谢宗英摄
黄志超(左)指确定 GBP2和HCK 作为新治疗靶点,有助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发展机制。谢宗英摄
黄志超(左)指确定 GBP2和HCK 作为新治疗靶点,有助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发展机制。谢宗英摄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临床副教授锺佩桦表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高复发风险,目前的止痛方式及荷尔蒙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长期服用荷尔蒙药物亦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治疗方案。

能令部分病变组织细胞死亡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调节免疫及抑制炎症过程的「环腺苷酸结合蛋白2」(GBP2)和负责细胞增殖和生物讯号传导的「造血细胞激酶」(HCK),它们具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力。同时,利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模型进行验证,它们消除小鼠体内的GBP2和HCK 蛋白后,发现异位内膜组织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及抑制病变组织细胞的增长,更令部分病变组织细胞死亡。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及教授黄志超称,确定 GBP2和HCK 作为新治疗靶点,有助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发展机制,从而计划更精准及有效的治疗策略。他又指。GBP2和HCK 在人体子宫内膜异位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更强,显示它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强烈的关连性。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系主任及临床教授潘昭颐指,是次研究与本地一所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科技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分析大型表达基因数据,成功找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荷尔蒙类新治疗靶点,期望研究成果有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素。

记者:谢宗英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