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附校」氾濫 冠名年費百萬
2021-11-08 00:00
廣州《時代周報》引上海師範大學去年五月發表的一份論文報道,北京大學已陸續和全國二十三個省市地區進行合作和辦學。梳理發現,包括北大方正、北大青鳥、北大培文、北大金秋等在內的多家北大校企及旗下的參股公司,均在向全國各地輸出帶有「北大」品牌的民辦學校,這些學校均宣稱具有「北大基因」。雖然北京大學早自二○一六年起就多次宣稱不直接投資學校或教培機構,但仍有家長願為校名中的「北大」二字買單。
「初創期的民辦學校公信力不強,家長不信任,很難有學生願意報名。」廣州一名民辦教育投資者表示,向高校「借牌招生」是很有效的解決方式,「借牌」費用從五十萬至二百萬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便可以冠上「附屬中學」的名號。但學校完全依靠投資者自主籌建和招生,和高校之間很少合作。「最開始,每個月還會請高校教授開講座。學校運營穩定後,基本就沒有太多的聯繫了。」該投資者稱。
業者表示,自一九九○年代,大量知名高校和公立學校紛紛落場,與地產企業、地方政府聯合舉辦學校,成為中國基礎教育領域一個獨特現象。「輸出品牌參與辦學」的方式在過去十多年頗為流行。「對於大學校辦企業來說,不需投資就可獲得品牌輸出費用;對辦校者和地方政府來說,則獲得一所名校背書的學校,可對外宣傳引進名校優質資源辦學。」
「名校光環」下,設備豪華、主打「精英化教育」的「掛牌」學校自然收費不菲。有觀點認為,這些學校加重了家長經濟負擔,利用資訊差優勢刺激家長的「擇校心理」,擠壓真正民辦教育的生存空間。房地產商斥資投建「掛牌名校」, 借「學區房」之名抬高房價。
今年五月,教育部已警告,公辦學校以品牌輸出方式參與舉辦民辦學校,產生較多問題,「稀釋了公辦學校本身的品牌資源,加劇教育焦慮,由此衍生出社會問題」。今年八月,教育部、中央編辦等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要求公辦學校應當增強品牌保護意識,規範學校名稱、簡稱的使用,不得違規輸出品牌。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也不得利用公辦學校品牌開展宣傳或其他活動。
關鍵字
最新回應